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oraciiformes |
目中文名 | 佛法僧目 |
科名 | Meropidae |
科中文名 | 蜂虎科 |
学名 | Merops philippinus Linnaeus, 1766 |
中文名 | 栗喉蜂虎 |
俗名 | Blue tailed Bee-eater; 菲律宾蜂虎; 蓝尾蜂虎;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中央尾羽甚延长且较狭细,其超出侧尾羽的长度远超过跗蹠的2倍长度;尾和腰蓝色;喉栗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采自云南的指名亚种。) 眼先、后及覆耳羽黑色;其下以及一狭形眉纹淡蓝绿色;自额至背及翅表辉绿色;腰及尾上覆羽、尾羽表面亮绿蓝色;中央尾羽末段近黑色,侧尾羽内翈缘以淡红栗色;初、次级飞羽具淡黑色羽端,最外侧几枚的外翈及最内侧几枚的暴露部分呈淡绿色;翅底面呈橙棕色。颏鲜黄色;喉鲜栗色;自胸以下浅黄绿至浅绿色;尾下覆羽银蓝色。 幼鸟 (7月采自云南景东。) 上体羽色缺乏光泽;下体喉部栗色较淡,其下呈较多的淡蓝色,少绿色。中央尾羽未延长且缺乏狭形的羽端。 虹膜玫瑰红色;嘴黑色;脚暗褐色;爪黑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5) 39 294.8 41.3 134 147 11.7 (36—42)(280—334)(39—43)(128—138)(135—156) (10—12.5) ♀♀(11) 37.6 282.1 39 127.7 131.6 11 (32—40)(250—308)(365—42)(124—131)(111—140)(10.5—12)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结群活动于较开阔的近水地带、耕地附近、林缘、村庄周围。黄昏或雨后初晴时大群回飞于空中追捕飞虫,尤其在有繁殖白蚁纷飞时捕食最频繁,上、下颌拍击之声可密密听到;平时也栖于秃枝上、电线上,俟机袭捕飞虫。飞翔姿态优美,状若燕子。鸣声悦耳,似带颤动的口哨声,有若“triirp”,常边飞边鸣。 食物以飞虫为主,包括蜂类、白蚁(有翅的)、蝇、蛾、蜻蜓等。曾采集到2个全含胡蜂的鸟胃;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亦曾剖验了6—8月共15个鸟胃,内容物有蛾类1次,蜻蜒8次,蜜蜂9次,鞘翅类及其他昆虫各2次。 其繁殖情况,1956年6月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在云南保山发现其在公路旁的土埂上作巢,1964年7月16日在云南景东采到近成长的幼鸟,可见6月至7月均为产卵期。据 La Touche(1931—1934),此鸟在云南及汕头所见一般集群繁殖,常有多对的鸟在同一小区内作巢洞,巢洞挖于山坡垂直的河岸或沙质的峭壁。繁殖期它们就在这些环境上空或大树上飞翔捕食或栖息。巢卵情况与其他种蜂虎无甚差别。 |
分布信息 | 云南西部至东南部、四川西南部、广西北部湾、广东沿海(夏候鸟)、海南(留鸟)。 ; 印度,东南亚,南至印度尼西亚,东至菲律宾及伊里安岛。;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本种鸟与分布于南亚至非洲的蓝颊蜂虎 M.superciliosus 很相似,主要区别在后者的腰、尾较呈铜绿色而少蓝色;颊白色和蓝绿色较显著且范围广;喉部栗色范围小且色淡。二者亦曾被作为后者的不同亚种看待,亦有再度分成二个不同种的。笔者认为二者繁殖区域既有重叠(如在缅甸,据Ali等),且有区别特征可循又无出现中间类型(无混交型),显然是以各自为种较为合适。 亚种分化 栗喉蜂虎共有2个亚种分化,其中1个亚种分布于中国。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从食性上看,所吃昆虫益、害均有相当数量,但形态上供自然观赏却甚有价值。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七卷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鴷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