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uculiformes |
目中文名 | 鹃形目 |
科名 | Cuculidae |
科中文名 | 杜鹃科 |
学名 | Chalcites maculatus (Gmelin, 1788) |
中文名 | 翠金鹃 |
引证 | Trogon maculatus Gmelin, 1788, Syst. Nat., ed. 13,1:404(模式产地:曾误为斯里兰卡;实为缅甸勃固,据 Robinson et Kloss).; Chrysococcyx maculatus, de Schauensee, 1984,261.; Chalcites maculatus maculatus, Baker, 1927,4:162-163; La Touche, 1931-34,2:51-52.; |
俗名 | Emerald Cuckoo; 翠鹃; 亚洲翠鹃;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形较小,羽色艳丽。雄鸟上体全为有金属闪光的绿色;雌鸟头顶及项棕色,上体余部绿色。两性下体均具粗著横斑。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采自云南及海南标本) 雄性成鸟 全头、颈及上胸部、上体余部及两翅表面等辉绿色,具金铜色反光;翅羽被遮叠部分淡黑色,先端较呈蓝色,初级飞羽内翈中央具一纵向的白色块斑,次级飞羽内翈基部白色。尾羽绿而杂以蓝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羽端,最外侧一对各具3道不规则的白色横斑。下体自胸以次白色而具辉铜绿色横斑,尾下覆羽浓辉绿色,羽基段具白色横斑。 雌性成鸟 头顶及项棕栗色;上体余部及翅表辉铜绿色:尾羽色稍暗,至端部更暗,最外侧一对具3道白色和黑色横斑,相邻两对各具黑色块斑及宽形的黑色次端带斑。下体白色,颏、喉处具狭形黑色横斑和宽形的、呈辉绿的淡黑色横斑;尾下覆羽以栗色及黑色为主,其白色变为以横斑的形式存在。 幼鸟(4,6月采自云南南部标本) 似雌成鸟,雄者上体辉绿色,头上至背上带很多棕栗色,颏和喉有黑褐色横斑。雌者上体自背以下有棕色羽缘。 虹膜淡红褐至排红色,眼圈徘红色;嘴亮橙黄色,尖端黑色;脚暗褐绿色。 量衡度:(注:见图1)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非繁殖期通常见于山区低处茂密的常绿林,2, 3对一起觅食于高树顶部叶子稠密的枝杈间,不易发现。繁殖期活动于山上灌木丛间。飞行疾速有力。鸣声似吹口哨的三连声,每声快速而升高。 食物几乎全为昆虫,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云南曾剖检过一个鸟胃,内纯是鳞翅目幼虫;杨岚等(1984)谓检验过的鸟胃,90%以上为昆虫。李桂垣等(1985)在四川所检查的6个鸟胃,内只见有毛虫、尺蠖、蚂蚁等,其中有4个胃纯含毛虫。吴志康等 (1986)在贵州剖检过6-7月间采获的3只鸟胃,内有松毛虫、苍蝇、鳞翅目幼虫、及其他昆虫和草籽。 至于食量方面,李桂垣等喂养过一雏鸟,一日可吃下80余条白粉蝶幼虫、少量毛虫和蜘蛛。 翠金鹃的繁殖从在云南4月上旬及6月下旬采到幼鸟标本以及李桂垣等7月9日在四川彭县采到一雏鸟的情况看,3—6月为产卵期当无疑问。其选择的寄主据郑作新等(1983)报道为太阳鸟(Aethopyge)扇尾莺(Cisticola);李桂垣等(1985)报道为棕腹柳莺(Phylloscopus subaffinis),上述的雏鸟就是采自其巢中的,该巢营于山坡的幼杉草丛中。 |
分布信息 |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以至苏门答腊。; 四川东部城口、中部、南部和西南部,云南及湖北西部,贵州(夏候鸟),云南西部、南部,海南(留鸟)。;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翠金鹃是杜鹃科中羽色最艳丽的一种,在自然界可起点缀风景作用,亦属观赏鸟;它以虫为食,又与其他杜鹃一样起保护林木作用。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六卷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