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uculiformes |
目中文名 | 鹃形目 |
科名 | Cuculidae |
科中文名 | 杜鹃科 |
学名 | Cuculus poliocephalus poliocephalus poliocephalus Latham, 1790 |
中文名 | 指名亚种 |
引证 | Cuculus intermedius Vahl, 1797, Skriv. Nat. selskabet Kjoben., 4: 58(模式产地:印度).; Cuculus poliocephalus Latham, 1790, Ind. Orn., 1: 214(模式产地:印度).;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羽色与中杜鹃相似,但体形小得多,翅短于170毫米;翼缘灰色;腹部横斑亦疏而粗。 形态 (依据采自华南的指名亚种标本) 成鸟 似前一种,但体较小、额褐灰色、头顶和后颈石板灰而稍沾褐色;背和肩暗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暗蓝灰色;尾黑褐色、羽缘具棕色点斑,羽干两旁具白斑,末端白色。翼缘灰色;飞羽暗褐色,外翈基部无棕白色点斑,内翈基部具白色横斑。颏、喉灰色;上胸沾棕色;下胸和腹部白或略沾棕色,并具粗著的黑色横斑,其间隔比中杜鹃者更大;尾下覆羽白色或皮黄色,具稀疏的完整或不完整的黑色横斑。 幼鸟(8月初采自海南) 上体暗褐,具灰白色羽缘,后颈有一狭形白色半环;翼上覆羽和飞羽的外缘均有白色以至棕色的点斑;颏、喉白色、具粗著的黑褐色横斑;下体余部似成鸟。 另一幼鸟(8月24日采自云南中甸)整个上体及翅、绿表面均暗褐色,满布棕色的较宽的横斑和较狭的白色羽端斑;下体似前者。 肝色形雌鸟(5月6日采自云南景洪) 上体呈暗棕栗色和黑褐色相间状;绿及翅却以黑褐色为主,而棕栗色仅成为其中所缀的横斑;头侧为颏至上胸为淡棕色间以黑褐色横斑。 Baker (1927)亦提到此鸟幼鸟有三个阶段的羽装,而最后一个阶段为栗色羽装,可不须通过换羽而直接转变为成体的羽装。 虹膜褐或灰褐色,眼圈黄色;上嘴黑色,其基部及下嘴、脚等均黄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3) 54.8 255 19.6 159.8 135.8 15.8 (49-64) (246-265) (18-21) (149-166) (125-139) (15-16.5) ♀♀(4) 50-70 250-266 17.5-18.5 151-168 125-141 15-16 |
分布信息 | 繁殖于日本以及自喜马拉雅山脉附近国家至阿富汗,越冬于亚洲东南部。 ; 我国东北中部长白山至南部丹东以及河北、山东、山西南部、河南南部、陕西太白山、甘肃卓尼、湖北神农架、四川、云南、广西、贵州、长江中下游、浙江(旅鸟,夏候鸟)、福建西北部和厦门、广东(旅鸟)、台湾、海南(留鸟)。 ;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六卷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