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Gall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鸡形目 |
科名 | Phasianidae |
科中文名 | 雉科 |
学名 | Arborophila javanica (Gmelin, 1789) |
中文名 | 棕胸山鹧鸪 |
引证 | Tetrao javanicus Gmelin.1789, Syst.Nat.,ed.13,l.76l(模式产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眉纹皮黄色;头顶深橄榄褐,各羽具大的黑点;眼周有黑纹;背面橄榄褐,而具黑斑;胸与两胁棕褐,胁羽具白色圆斑和宽的黑色羽端。 形态 (据云南亚种的标本) 成鸟:自额向后伸展至颈侧的宽阔眉纹皮黄色;头顶与后颈深橄榄褐、各羽具略呈三角形的黑斑,这些黑斑几乎连成一块,使头顶与后颈近乎全黑色;眼先和眼上方连成一条黑色纵带,向后伸展至颈,眼下亦有一条黑线,自眼先至颈侧与眼上黑色纵带相连;颏、颊和耳羽连成一条淡棕黄色的宽带;自背以至尾上覆羽均橄榄褐,具有规则黑色横斑,这些黑斑向后较疏,而形较粗;尾亦为橄榄褐,杂以黑色细纹;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暗褐色,羽端杂以淡棕色;次级飞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外翈饰以宽的栗缘,在端处转为淡栗或棕色,并布满黑色点斑;三级飞羽栗色,散布以黑色点斑,并具粗形次端黑斑。喉散以稀疏白色羽毛,各羽端黑;胸和两胁棕褐,胁羽具白色圆斑和宽的黑色端斑;腹至肛周羽毛白色,有时渲染棕褐色;尾下覆羽淡棕褐,杂以黑斑。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但雄者羽色较鲜艳。 虹膜暗褐;眼周、嘴角的裸露皮肤鲜红、深红或深肉红色;嘴淡黑褐色或黑色;脚鲜艳淡红色。 雏鸟(根据1 956年5月2日采自云南省勐喇的雌性标本):体重12克,全长99,嘴峰12.4,翅57,尾14,跗蹠20.1毫米。 前额、头顶的两侧及两颊均棕黄色;眼上有一条黑色纵带,自眼先开始伸至颈侧;自头顶直至后颈均暗栗褐色,形成一条宽阔纵带,这纵带的左右两侧缘以黑色;背栗褐色较鲜艳;腰与尾上覆羽与头顶相似,但在纵带黑缘的外侧还左右各具淡黄色狭带;尾银灰棕色,散以黑细点;翅上覆羽灰棕,具淡灰白色块斑,并满布以黑点;飞羽银灰棕色,杂以黑褐细点和横斑;初级飞羽大都暗褐,端部与其他飞羽略同。颊、喉黄白色;胸与两胁棕黄;腹至肛周羽毛黄白色。嘴角黄、跗蹠淡角黄色。 量衡度:(注:见图1)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棕胸山鹧鸪栖息在海拔1,000—1,500米高度的平坦田野,更喜在常绿林中,但亦见于灌丛及竹林中。活动时特别宁静,故不易被发现。有时偶见它在河床中。它们的食物包括坚硬种子和昆虫等。剖检于1964年4月17日采自永德、勐腊等地的鸟胃,内有直翅目、鞘翅目昆虫碎片、野果和小螺等。 它们发出“pur-r-r"灵巧低调鸣叫,很似三趾鹑,但它的音阶是本属的响亮的双哨音。 繁殖期大约是在5月份。卵置于开阔竹林中填满竹叶的低洼地面上。 此鸟分布区虽广,但数量少,产业意义不大。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印度、缅甸、越南和泰国西部以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 分布于我国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及广西(留鸟)。;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共有5个亚种,我国只有一个亚种 |
经济价值 | 此鸟分布区虽广,但数量少,产业意义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四卷 鸡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