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Gall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鸡形目 |
科名 | Phasianidae |
科中文名 | 雉科 |
学名 | Coturnix chinensis (Linneeus, 1766) |
中文名 | 蓝胸鹑 |
引证 | Tetrao chinensis Linnaeus,1766,Syst.Nat.,ed.12,1:277.(模式产地:南京)。;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体形小于普通鹌鹑。翅亦较尖,但长不及鹌鹑;尾短,如鹌鹑一样。在羽色上,雌雄差异很大;雄鸟羽色十分鲜明显耀,喉部中央具一大型黑斑,围以白色;胸部蓝色;腰部至尾下覆羽栗紫色;雌鸟羽色与普通鹌鹑近似。 形态 (根据指名亚种的标本) 雄鸟:头顶以至后颈上部暗棕褐色,羽基黑褐色;头顶中央具浅黄色纵纹;额、眼先、眼纹及颈侧均蓝灰色;眼先下有一白纹,后伸至眼;颊纹黑色;在此纹下的颊部白色;后颈下部、肩和背等均暗棕褐色,杂以黑色虫蠹斑及较粗的横斑,背羽常具浅黄近白的羽干纹;尾上覆羽及内侧次级飞羽亦栗褐,杂以黑褐色细斑;大覆羽及内侧次级飞羽的羽端并缀有赤栗色;初级覆羽以及外侧所有飞羽均黄褐色,无斑;尾赤栗色。颏和喉黑色,由其后侧角向上伸出一条黑纹连到耳羽;前颈白色,后围以黑色窄缘;胸部蓝灰色,在中央有赤栗色混入;两胁蓝灰色,稍杂以赤栗色;腹部以至尾下覆羽均为赤栗色;腋羽中等长,略显银灰白色,羽端红色。 雌鸟:羽色与鹌鹑近似。头顶黑褐色,但范围窄,羽缘黄褐;头顶中央贯以浅黄色纵纹。上背暗棕褐色,具白色羽干纹,羽端具黑斑;下背、肩、腰和尾上覆羽均黑褐色,杂以浅棕褐色横斑,并具宽阔的浅黄色羽干纹。翅上内侧覆羽大都棕褐,杂以黑色横斑,外侧覆羽和飞羽暗褐无斑,最外侧初级飞羽狭缘以白色。头和颈的内侧黄褐;颏及喉的上部白色,杂以黄褐色,喉的下部浅黄褐色;胸部和两胁黄褐色,具黑褐色细横斑,这与鹌鹑具黑褐色纵纹的情况显然有别。腹淡黄色;围肛羽白色微黄,羽基暗灰褐色;尾下覆羽黄褐色,具黑褐色横斑。 虹膜朱红到深红色(♂)或褐色(♀);嘴黑色,边缘淡黑色;跗蹠和脚趾鲜黄色;爪鲜褐色。 量度: 性别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约120 9.0 70 20 20 ♀(1) 约125 9.3 78 20 24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主要生活在平原,但在适宜的情况下,也见于2,000米的高处;常栖在河边的草地和沼泽的高芦苇内,亦常到竹林和稀疏的矮树丛,但不在树林间。常成小群游荡,由若干独立的家族,聚集在短距离的范围内。飞翔快速,沿着直线低飞。当受惊时,飞一个短距离后,落人草地内,难于逐出。白昼隐藏,晨昏间多在空旷地寻食谷粒、草籽等,也吃昆虫、蜘蛛,特别是白蚁。雌鸟对雄鸟和幼鸟常发出温和而双声的呜叫,如“ti-yu,ti-yu"。受惊时,雌雄快速地重覆发出低声的惊叫。 在广东贵县平原,在7月间可见巢卵;巢置于地面上的凹窝内,内置一些干草和落叶等。卵呈浅橄榄褐色。在台湾省曾采得一窝8枚卵,呈浅橄榄褐色,据说是由此鹑所产的。 常被当做珍贵的笼鸟饲养。新获得的鸟较性怯,不久就适应于笼内生活。能在笼养的条件下繁殖。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我国云南东南部、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地; 从印度至菲律宾,南达印度尼西亚,直至澳大利亚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蓝胸鹑共有9个亚种,在我国仅有一个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四卷 鸡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