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Gall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鸡形目 |
科名 | Phasianidae |
科中文名 | 雉科 |
学名 | Perdix dauuricae (Pallas, 1811) |
中文名 | 斑翅山鹑 |
引证 | Pardix barbata J.Verreaux et Des Murs.1863,Proc.Zoo1.Soc.London 62,图版9(模式产地:外贝加尔)。; Tetrao pardix var.dauurica Pallas,18ll,Zoogr.Rosso.As.2:78(模式产地:道里西)。; |
俗名 | 须山鹑;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喉侧羽毛变长变尖,成须状。前胸具大片赤褐色;雄者后胸具黑色或黑褐色马蹄形斑。 形态 (据东北亚种的标本) 雄性成鸟:头顶、枕和后颈浅黑褐色,具棕白色羽干纹,纹的末端常扩大成点;额部,眼先,眼上纹和头的两侧棕褐色;前额基部有一小黑斑,介于两鼻孔间;眼下缘有一条白纹,纹下缀以黑色窄条;耳羽栗褐色,具浅黄羽干纹。体背最上部以及下颈和前胸的两侧均为灰色,混以棕褐色,微具少许黑色虫蠹纹,体背其余部分棕褐色,具栗色虫蠹纹,并杂以排列较整齐的栗色横斑;尾上覆羽的横斑特形宽阔而明显。中央两对尾羽及第三对尾羽端部均浅棕近白,满布以黑褐色细斑;其余尾羽纯栗,而具更暗栗色的宽阔次端斑。肩和翅上覆羽及三级飞羽与背略同,但羽色较深,横斑亦较粗(宽达4毫米),并具白色羽干纹:初级覆羽及小翼羽均暗;初级飞羽褐色,内外翈均具浅棕色横斑;次级飞羽相似,但羽缘转棕,暗褐部分亦缀以棕点。喉侧羽变长变尖,呈须状;此部羽毛为淡棕褐色,具浅黑色羽干纹;喉部中央和前颈羽色更浅;前胸浅棕褐色,与喉部的浅棕褐色相连。下胸具蹄形黑色块斑。胸侧灰色,两胁棕白,二者均具宽达6毫米的栗色横斑;腹部白沾棕;尾下覆羽棕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暗铅色或暗角色;脚和趾灰肉色。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基本相同。头顶浓黑,羽干纹暗棕;耳羽浓栗,中部转黑,眼下有栗斑与耳羽相连。上背灰色范围十分狭小。上胸呈深棕褐色;下胸蹄形黑斑缩小,或仅存痕迹。 量衡度:(注:见图1) 性 别 体 重 全 长 嘴 峰 翅 尾 跗 蹠 ♂♂(7)294—300 257—310 15—16 137—141 76—98 36—40 273 28l 16 125 82 38 ♀♀(16)(200—340)(248—310)(14—16)(133—145)(73—92) (35—42)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生活在多种多样不同的地域内:有的生活在山坡,冬时常迁到山麓田野;有的在草原。在东北一带,数量较多,特别在西部草原带的树林内,随树林砍伐而扩大其栖息范围。觅食通常成群。以植物种子和嫩芽等为主要食物,兼食甲虫。在田野间,亦掠食一些农作物,如高梁、黍子和荞麦等。 与石鸡不同,通常很少鸣叫。受惊时蹲伏不动。 巢常安置近矮树丛旁的地面上,呈浅窝状,内覆以稻草或麦秸。6、7月间产卵。卵呈光润的乳灰色。 为一种驰名中外的狩猎鸟。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西伯利亚,西至东经70°31′处,东达乌苏里边区,南抵帕米尔高原西部。; 在国内分布于新疆北部与西部、东北、内蒙古、山西、陕西和青海等处;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本种有三个亚种,都见于我国,即指名亚种(P.d.dauuricae),东北亚种(P.d.suschkini)及青海亚种(P.d.przewalski)。我们查看过三只采自新疆北部天山地区的“P.d.turcomana”标本,上背灰色延伸至颊部的后半,并且前胸呈浅黄色,与指名亚种的原始描述相符。“P.d.turcomana”与指名亚种的主要区别,一般认为是:前胸与喉的赤褐色相连与否和蹄形斑是黑色还是黑褐色;但在这两个亚种内均有大量的变异存在,如在恰克图采到的指名亚种,前胸和喉的赤褐色,有相连的,亦有不相连的;它们蹄形 斑或是黑色,或是黑褐色(杰孟契也夫等,1967)。在我们观察的三只采自新疆的P.d.turcomana”标本,其一蹄形斑很黑,而另两个则略浅一些;其一喉与胸的赤褐色几乎相连,而另两个则不相连。因此,我们认为产于新疆的“P.d.turcomana”应为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 我们查看过28只采自东北、内蒙古、河北和山西的标本,所有个体上背的灰色部分均狭窄,或完全消失,仅有4个稍宽一些,但皆混以大量的黄褐色;体背其余部分羽色均较深。褐色发达。我们查看过的标本,半数以上的上胸赭石赤褐色均较深,范围较广;喉部胸部的羽色相连的有7个,微连的也有7个,被上胸最上方的灰色隔断的有9个;颊部的后半,绝大多数均无灰色,而呈浅的赤褐色或黄色。这些情况,均显然不同于指名亚种的特征。因此,认为分布于这些地区的斑翅山鹑,均属于东北亚种。 我们还查看过24个采自青海7个县的斑翅山鹑标本,上背灰色大多数(15个)几乎完全不显,另有6个与东北亚种一样的微弱;颊部的后半全无灰色,而呈浅赤褐色或黄色。这种情况均与东北亚种近似。但背部底色浅,褐色减退;背部横斑亦色浅,数少而另落,仅余3、4条;虽有6、7个标本横斑为数并不少,但色较浅,不呈规则的“V"形,有时邻近的还互连起来。除两个例外,上胸的赤褐色均为浅棕色。在我们查看过的24个.标本中,喉、胸两部分羽色相连的个体仅有3个,微连的4个,被上胸最上方的灰色隔断,而完全不连的竟多达17个。两部羽色相连的个体数目较东北亚种为少,而不连的多。总观以上情况,我们认为沃乌利将青海的斑翅山鹑并人东北亚种内是不正确的。 |
经济价值 | 为一种驰名中外的狩猎鸟。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四卷 鸡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