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Gall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鸡形目 |
科名 | Phasianidae |
科中文名 | 雉科 |
学名 | Tetraophasis obscurus (J.Verreaux, 1869) |
中文名 | 雉鹑 |
引证 | Lophophorus obscurus J.Verreaux,1869,Bull.Nouv.Arch.Mus.Paris 5:33,p1.6(模式产地:四川宝兴)。; |
俗名 | 木坪雉雷鸟; 四川雉鹑; 西康雉鹑;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上体大都褐色,翅羽具白色和淡棕色端斑;颏至前颈及尾下覆羽红栗色:胸腹褐灰,胸羽还具黑褐色纵纹,腹羽则杂以淡黄和棕色。 形态 (根据指名亚种的标本) 雄性成鸟:头的上面与两侧深灰,头顶与枕的羽毛中央有黑褐色纵纹,尤以枕部为阔;颈侧、背、腰及尾上覆羽均棕褐色,颈侧和背部较多棕色,上背羽端有时具黑色圆点,腰和尾上覆羽端部显得灰些,较长的尾上覆羽具有白端,近端处的中央还有黑褐色纵纹。初级飞羽和覆羽暗褐色,其在内侧的飞羽末端具白缘;次级飞羽亦暗褐,具棕白色羽端,外翈的近端边缘亦杂以棕白色;肩羽,三级飞羽和次级覆羽与背同,但杂以纤细的暗褐色羽干纹;肩羽和三级飞羽还具宽阔的白端,次级覆羽则具淡褐色羽端,这端斑在大覆羽最宽,至小覆羽逐渐变狭,以至完全消失。中央一对尾羽灰褐色而具白端,近端部分还散以黑褐色虫蠹状斑;外侧尾羽基部灰褐而散布以黑褐点斑,端部深黑而具宽阔白端。颏、喉和前颈红栗色,有时杂以黑褐色斑点;胸及两胁褐灰色,杂以黑褐色羽干纹,在前胸羽干纹甚微, 其末端还形成小珠点;腹部亦褐灰而具宽阔的黄棕色羽端,因而使整个腹部呈现此色,两胁后部也具棕黄色羽端。腹部中央,有时延至肛周,均杂以淡栗色。尾下覆羽与喉同,并具黑色羽干纹或羽干斑,羽端雪白。翅下覆羽和腋羽棕褐色,前者杂以淡棕色羽干纹和羽端,后者具棕端。 雌性成鸟:体色和雄鸟相似,但跗蹠无距。 幼鸟(1961年7月15日采于四川西部马尔康,2号标本,性别不明):体重246—270克,全长285—290,嘴峰15.0—15.2,翅137,尾78—84,跗蹠38.7—39.2毫米。 头和颈等均被以绒羽;翅羽和尾已长齐全;其余是刚生出的正羽,羽干不硬,羽支松散。 头、颈的上面栗色,两性和下面淡黄白色,两侧还少许杂以黑色;背、腰及两翅均黑褐,各羽具淡棕色羽端、羽干纹或虫蠹状斑点;尾羽黑色,沾蓝,羽缘灰,中央尾羽几全灰。前胸与背同,但杂以更多的淡棕色;后胸以下则为淡黄白色,较头、颈白。 虹膜栗色,嘴黑色,跗踱褐色。 量衡度:(见图1) 性 别 体 重 全 长 嘴 峰 翅 尾 跗 蹠 ♂♂(2)938(1♂) 450(1♂)26.3—26.8 207—215 153—175 54.5—55.3 ♀♀(3)720—840(2♀♀) 440—540(2♀♀)23.8—26.6197—200 150—160 53.7—54.3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生活于海拔较高(4,000米或以上)的松、杉等针叶林、杜鹃灌丛而至树线以上的多岩地带,多在林间活动,入夜蹲立在低的树枝上休息。我们在四川马尔康头道坪,5—8月作了20多次路线统计(每次3小时,每小时进行约2公里),见到雉鹑5次,共25只。在四川康定贡嘎山地区,8月的6个工作日中(每日野外观察半天),在大约一平方公里山坡里,共见到20多只(郑作新等,1965)。在青海玉树地区相当常见(李德浩等,1965)。 性杂食。我们在四川康定采一标本,胃内食物全为野生果实。李德浩等(1965)在青海玉树地区曾剖检4个胃,检得双翅目的蛹一次,其余为蕨麻和草根等。 本种为国内特产,相当罕见,没有什么产业意义,但可供动物园展出观赏用。 |
分布信息 | 为我国特产。终年栖息在青海、甘肃、西藏东部、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雉鹑只有两个亚种,且都分布于国内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四卷 鸡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