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Gall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鸡形目 |
科名 | Phasianidae |
科中文名 | 雉科 |
学名 | Tragopan temminckii (J.E.Gray, 1831) |
中文名 | 红腹角雉 |
引证 | Satyra Temmichkii J.E.Gray,1831,in Hardwicke,Ill.Ind.Zool.1(9):50(模式产地:四川)。; |
俗名 | 大红鸡; 红鸡(陕西); 黄连鸡; 灰斑角雉; 寿鸡; 哇哇鸡; 星星鸡(四川);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形似家鸡稍大;头黑;上下体大都深栗红色;满杂以灰色眼状斑,下体灰斑特别大而明显。 形态 雄性成鸟:头部包括宽阔盼颈项带环及喉下肉裾周缘的羽毛均黑;后头羽冠、颈部、上胸、上背的极上部等,均深橙红色;上体包括两翅的表面暗栗红色,满杂以具有黑缘的珠灰色眼状斑,羽基黑,而具有白色沾黄的近“V”字形的横斑,羽干纹亦黑;最长的尾上覆羽淡栗灰,羽缘暗栗沾红;尾羽棕黄、密杂以黑色虫蠹斑,并具多少黑色横斑及一个宽阔的黑色端斑;飞羽也这样,但无黑色端斑;翅缘浅赭石色;下体浅栗红色,各羽具一大形的珠灰色圆斑;肛周羽和尾下覆羽灰,而具柑黄色羽端。 虹膜褐色;嘴黑,先端呈角色;脸和颏的裸出部和头上肉角均绿蓝色,喉下肉裾钻蓝色,中央部满布以淡蓝点斑,边缘部具有8个矢状赤红色块斑;脚和趾粉红色。跗蹠具一个短距。 雌性成鸟:上体呈灰褐色,密杂以黑色及棕黄色,颈部棕黄色特显,全部并杂以白色矢状斑,这些斑在头顶上延长成羽干纹;尾羽栗褐,而散布以黑色细点,并具有黑色和淡棕黄色横斑;颏和喉均皮黄色,而具黑纹;下体余部淡皮黄色,满布以粗细不同的黑斑和大形的白色斑点;肛周羽和尾下覆羽灰白,羽缘沙白。 雏鸟:额鲜棕;头顶和后颈棕褐;上体余部暗棕褐色;两翅的小、中覆羽也同色,其余翅羽黑褐;初级覆羽和大覆羽都具有棕端;头侧及喉浅棕,胸部的棕色较深浓;下体灰白沾棕。 虹膜褐色;嘴呈角褐色;眼周裸出部近蓝;脚灰褐色。 量衡度: 性 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5) 980—1,120 约480—591 14—16 210—242 200—232 71—76 ♀♀(5) 970—1,100 约440—474 12—15 202—218 158—178 58—66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于海拔2,200—3,100米高的冷杉、赤桦等林中,隐匿于稠密的杜鹃或箭竹丛间或密被苔藓的树上。多单独活动,很少见有2—3只结群的。“哇哇"叫声,似小孩啼哭。食物主要为植物物质,包括种子、果实、幼芽及嫩叶等。善奔走;仅作短距离飞行。 繁殖在4—6月间。雄鸟在发情活动时,喉下帷状裾扩展起来,其斑纹呈“寿"字状,故当地人把它叫做“寿鸡"。卵每窝3一10枚。卵呈暗棕色,具大小不等的紫褐色点斑,在钝端较多(图版八:图6)。 4卵平均重量51.2(46.4—57)克:卵的大小56(54.1—58)×41.4(40—43)毫米。孵化期26—27天。 |
分布信息 | 见于印度阿萨姆的东北部、缅甸北部及越南的极西北部。; 分布自西藏的东南部,向东至云南北部、四川、陕西、湖北及湖南等山地为留鸟。 ;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活的雄鸟可供观赏。早在前一世纪就被输人欧洲。皮张及羽毛均可供装饰用。这是珍贵动物之一,应予适当保护。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四卷 鸡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