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Gall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鸡形目 |
科名 | Phasianidae |
科中文名 | 雉科 |
学名 | Chrysolophus amherstiae (Leadbeater, 1829) |
中文名 | 白腹锦鸡(铜鸡) |
引证 | Phasianus Amherstiae Leadbeater,1829,Trans.Linn.Soc.London 16:129(模式产地:云南)。; |
俗名 | 衾(qin,钦)鸡(云南); 笋鸡(四川);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雄鸟头顶、背、胸等均为金属翠绿色;枕冠紫红;披肩白,而具黑色羽缘;下背和腰均棕,向后转朱红;尾长,而具有黑白相杂的云状斑纹;腹白。雌鸟上体及尾大都棕褐,而满杂以黑斑;胸棕而具黑斑;腹纯白。 形态 雄性成鸟(夏羽):头顶被以金属绿色短羽;枕冠狭长,呈紫红色;后颈披以一片白色而具蓝绿和黑色羽缘的扇状羽,其较长的扇状羽更具一条与羽毛边缘几相平行的蓝黑色横斑;背和两肩均呈金属翠绿色,各羽在紧接羽缘处围以黑纹,羽缘闪着鲜绿色;下背羽毛稍阔,略呈长方形,羽基污黑,中部贯以辉绿色横斑,而宽阔的羽端则呈棕黄色,这些羽端大都呈露于外,因而使此部几乎全呈此色;腰羽相似,但在绿色横斑之上散布以白色短斑;较短的尾上覆羽,其在中央部位者黑而具白色横斑,羽端朱红,其在两侧者黑而具宽阔的白端;较长的尾上覆羽自而具蓝黑色粗形横斑,粗斑间杂以波状黑色细纹,羽端细长,而呈橙红色。中央尾羽特别长,羽色与较长的尾上覆羽相同,但无橙红色羽端;外侧 尾羽的内翈呈黑白相杂为云石状,外翈银灰,向外缘转为橄榄黄色,全具蓝黑色粗形横斑;两翅的内侧覆羽和飞羽为金属暗蓝色,各羽具黑色边缘,向外转为浓黑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较浅,并均外缘以白色。脸和喉均黑,散缀以金属绿色闪点;胸与上背同;腹和两胁均白,下胁和肛周杂以褐斑;覆腿羽亦然;尾下覆羽黑,有时稍缀以一些白色,羽缘闪绿。 雄性幼鸟(1960年4月5日采自四川会东):头顶辉绿,枕冠灰,各羽端黑;披肩白,各羽缘以蓝绿和黑色;上体与雌性成鸟相似,但黑斑大都闪绿;尾上覆羽锈红,而具波状黑色横斑;尾羽与雄性成鸟同,但较短得多。喉和前颈污黑,而缀以白色横斑;胸锈红,而具黑色横斑;腹纯白;两胁亦白,而杂以黑褐色横斑;尾下覆羽与尾上覆羽同,但较浅淡。 雌性成鸟(夏羽):额和眉纹部位深棕红色;头顶及后颈和颈侧等均灰棕色,而具黑色横斑;耳羽银灰缀黑;背及两翅的表面均深棕色,而杂以黑色横斑,羽端转棕黄色,下背及两翅的黑斑较粗,并闪蓝辉,而棕黄色羽端部也密缀以黑点;腰及尾上覆羽均棕,而满布着黑褐色虫蠹状细纹和较粗的横斑;尾棕以至棕红色,具不规则的黑褐色横斑及点斑。额和喉白,羽端微缀以棕或黑色;胸浅棕红色,而具黑色横斑;腹白;两胁棕黄,尾下覆羽转浅棕红,均杂以宽阔的黑褐色横斑。 虹膜褐以至淡黄色;眼周裸出部淡灰蓝或蓝白色;嘴和脚均蓝灰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5) 675—850 约1180—1,441 29—31 207—214 860—1125 75—78 ♀♀(5) 624—804 约595—619 26.5—28.5 180—199 294—354 66—70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息在海拔2,000—4,000米高度的山地,较金鸡所栖的地带为高,分布到更南地区。平时不见于森林中,常栖于多岩而荒芜的山地,出没于多荆棘的灌木丛及矮竹间。单独或成对地活动,有时曾见1雄与2雌同处一起,但至秋冬时通常20—30只结集成群,叫声嘈杂粗涩,与金鸡很相近似。善奔走。它的季节性迁移较金鸡显著;夏栖高山岩嵴,冬季迁到山麓地带。 关于铜鸡的食物,据传因嗜吃竹笋,故民间常称它为“笋鸡”。我们在四川会东于4—5月间剖检8只铜鸡的嗉囊,所含食物中农作物占一半以上。从云南西部于1964年4月间采得1只雄鸟,其胃中含有坚果、草籽及砂粒等。沿山溪边以及杂乱的竹荫间觅食;还涉浅水,翻转石子取食;有时也窜到农田找吃。 |
分布信息 | 见于缅甸东北部的边界地区。 ; 西藏东南部,四川中部及西南部,贵州西部及云南的大部。;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肉可食,雄鸟皮张供装饰用。活鸟早在前世纪就被帝国主义者引入欧洲。现国内外均多饲养,供观赏用。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四卷 鸡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