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Gall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鸡形目 |
科名 | Phasianidae |
科中文名 | 雉科 |
学名 | Syrmaticus ellioti (Swinhoe, 1872) |
中文名 | 白颈长尾雉 |
引证 | Phasianus ellioti Swinhoe,1872,Proc.Zool.Soc.London:550(模式产地:浙江宁波附近的山地)。; |
俗名 | 横纹背鸡;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体形大小与雉鸡相似。雄鸟头暗,颈白;上背和胸均栗;两翅亦同,但具白斑;下背和腰黑而具白斑;腹白;尾灰而具宽阔栗斑。雌鸟体羽大都棕褐,上体满杂以黑色斑纹,背部具白色矢状斑;腹棕白;外侧尾羽大都栗色。 形态 雄性成鸟:额、头顶及枕部淡橄榄褐色;眉部羽毛基自而端褐;耳羽淡褐;后颈灰;颈侧白而沾灰;颏、喉及前颈均黑;上背和胸均辉栗,各羽具金黄色羽端及横着羽毛中央的黑色次端斑;肩羽的羽基栗色,次为黑斑,再次为宽阔的白色羽端;下背、腰以至较短的尾上覆羽黑色闪着蓝辉,具狭形白色横斑和羽缘;较长的尾上覆羽以及16枚尾羽,均呈橄榄灰色,而具宽阔的栗色横斑,栗斑上缘以黑色狭条,尾上覆羽的灰色部分更杂以黑色细点;翅上覆羽均辉暗赤栗色。羽缘着色更深而有金属反光;覆羽中部横贯以钢蓝色块斑;大覆羽的羽端白,白端内缘以黑色横斑;初级飞羽暗褐,外翈端部转为棕色而杂以褐斑;次级飞羽浅栗色而端灰,灰端亦内缘以黑色细斑。腹大都棕白;胁羽栗,次为黑斑,再 次有宽阔的白端;尾下覆羽绒黑。 雌性成鸟:额、头顶及枕部栗褐;头侧、颈侧及颏等,均沙褐色;后颈灰褐;喉和前颈黑;背羽黑而具浅栗色横斑,羽端沙褐以至灰褐色,在前面的上背翕羽还具白色矢状羽干斑,向后逐渐缩小以至消失;下背以至尾上覆羽沙褐或棕褐,而杂以黑色和棕色斑;翅上覆羽的羽基大都棕红以至棕褐色,而密杂以黑斑,端部内翈具一显著的黑色块斑,黑色部分后为纯沙褐色而无斑,并常具灰白色狭缘;飞羽相似,但外翈端部并无杂斑,呈纯沙褐色;三级飞羽亦与覆羽略同,但端部黑色块斑却在外翈,羽缘无灰白色;次级飞羽暗褐,而具不规则的栗色横斑,羽端转浅褐色,外翈更缘以灰白色;初级飞羽亦暗褐色,但横斑不著,最外侧几枚的外翈更杂以多少淡棕黄色三角形点斑;中央尾羽灰白,满杂以栗褐色斑点和横斑;外侧尾羽和尾下覆羽栗色,而具黑色次端斑和宽阔的白色羽端。胸及两胁均浅棕褐色,微具黑斑,羽端白色;下体余部大都白色。 虹膜褐以至浅栗色;脸裸出部辉红;嘴黄褐色;脚蓝灰色,雄者具距。 量度: 性别 嘴峰 翅 尾 跗 蹠 ♂♂(3) 29—30 246—257 420—470 62—67 ♀♀(2) 26—26.5 197—200 176—180 59—60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于中等高度的崎岖山地及山谷间的丛林中,也见于稀疏松林中的茂密竹丛及下木间。依季节的不同,而成对或结小群活动。性怯懦,很少鸣叫,不易见到。善奔走及飞翔,很少与其他雉类相混杂。一食物以豆荚、种子、浆果、嫩叶等为主。 繁殖期中,常鼓动两翅于空中,接着急叫“geke-geke—geke-geke-geke!”。 在动物园饲养情况下,卵每产6—8枚,呈乳白以至玫瑰白色(图版八:图17)。13个卵平均重量为29.1(24.5—32.5)克;大小46.2(41.5—48)×34.5(33—36)毫米。 |
分布信息 | 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福建西北部,江西东部及广东北部为留鸟。无亚种分化。 ;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此雉的体形和羽色型与云南的黑颈长尾雉极相近似,雄性成鸟的主要的不同是:(1)本种颈侧灰白,而黑颈长尾雉的颈侧则为蓝黑色;(2)本种的背和胸均辉栗色,而后一种的背和胸除极上部为深钢蓝色外,均紫栗色;(3)本种的腰及较短的尾上覆羽蓝黑而具白斑,后一种白而具蓝黑斑;(4)本种腹白,后一种腹栗;(5)本种的中央尾羽灰,而具宽阔的栗色横斑(栗斑上缘以黑色狭纹);后一种亦灰,但具较狭的而且为黑、栗二色并列的横斑。至于雌性成鸟方面,两种的主要不同在于:(1)本种的喉及前颈黑,而黑颈长尾雉则无此黑色块斑;(2)本种腹白无斑,而后一种却杂以棕褐色横斑。 这两种长尾雉形色虽相近似,但在地理分布上却遥相隔离。本种分布在华东一带,而黑颈长尾雉却在云南西部和南部,彼此在分布上不相重叠,因此,我们不把此二长尾雉当作一个种的两个亚种,但视作独立的两个种,而组成一个超种。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由于稀少,产业意义不大。但在饲禽业上素来列为名贵种类。活鸟在19世纪70年代就被帝国主义者运往巴黎,现欧美有些动物园还有饲养。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四卷 鸡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