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Gall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鸡形目 |
科名 | Phasianidae |
科中文名 | 雉科 |
学名 | Syrmaticus humiae (Hume, 1800) |
中文名 | 黑颈长尾雉 |
引证 | Callophasis(sic) humiae Hume, 1800;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体形似雉鸡稍小些。雄鸟头和颈均暗色;上背和腹均栗;两翅亦同,但具白斑;下背和腰白而具蓝斑;尾形特长而色灰,并具黑栗两色并列的横斑。雌鸟体羽大都棕褐,上体满杂以黑色斑纹,上背有白色矢状斑;外侧尾羽大都栗色。 形态 (依据云南亚种的标本) 雄性成鸟:头顶橄榄褐沾绿,两侧有杂以白色的眉纹,颈及颏、喉等污黑,颈侧沾蓝;背的极上部和上胸均深铜蓝色;肩羽具有宽阔的白色块斑,其在内侧的白羽杂以铜蓝色横斑;背的大部和下胸均紫栗色,各羽具有略成三角形的蓝黑色近端斑;下背、腰及较短的尾上覆羽白,而具蓝黑色斑;较长的尾上覆羽及尾羽灰,而具有黑、栗二色并列的横斑多少条,外侧尾羽的横斑大都为黑色而杂以栗色,最外侧尾羽的横斑纯黑,羽端转白。两翅覆羽均呈暗赤栗色,羽缘着色更深,而有金属反光;覆羽中部横贯以铜蓝色块斑;大覆羽的羽端白,白端内缘以黑色横斑;初级飞羽暗褐,外翈沾暗棕色;次级飞羽浅栗色而端白,白端亦内缘以黑色细斑。腹与两胁概栗色;肛周羽和覆腿羽转为暗褐,而杂以棕色;尾下覆羽绒黑色。 雌性成鸟:头顶黄褐色;枕和后颈棕褐;颈侧黄褐而具黑纹;上背及两肩棕褐,而具宽阔绒黑色横斑,各羽中央贯以白色或棕白色矢状斑;下背以至尾上覆羽均呈棕褐色和黑色相杂状,并杂以白斑;中央尾羽与尾上覆羽相似,而具有浅淡不显的暗褐色横斑;外侧尾羽栗色,近羽端处具有黑色横斑和点斑,羽端白色。颏、喉及上胸等均黄褐色,前二者较差淡,后者有些黑点;下胸、腹及两胁等均棕白色,而具棕褐色横斑,腹部中央横斑不著,两胁却有些黑点;肛周羽的羽基暗灰,羽端纯白;较短的尾下覆羽棕色,而具若干黑色横斑和白色的羽端;较长的尾下覆羽,其羽基呈黑色和栗色横斑相杂状,另有棕色和白色点斑,而白色的羽端则更形宽阔。两翅的表面大都橄榄褐色,而满缀以杂有棕色的黑色斑,及白色羽干和羽端;初级飞羽褐色,外翈具若干浅棕红色横斑。 虹膜褐色以至橙色;眼周裸出部深红;嘴黄角色,先端较淡;脚黄灰色。雄鸟具距。雌鸟的眼周裸出部较小得多。 量衡度: 性 别 体 重 全 长 嘴 峰 翅 尾 跗 蹠 ♂♂(3) 975(1♂) 约560 25—30 207—213 486—505 60—67 ♀♀(2) 650(1♀) 约500 25—27 200—210 195(1♀) 55—63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至3,000米的多岩山坡上的开阔草地或稀疏松树与橡树间。常成对或成群地游荡觅食。飞行较低而缓慢。性杂食;食物为橡实、浆果、种子、树根、嫩芽,以及各种蠕虫、昆虫等。在云南凤庆于1964年7月间采得一只雄鸟,其胃内含有不少果食,另有一只所含可能是盲蛛。 这是一种罕见的观赏鸟。 |
分布信息 | 泰国北部,缅甸北部及印度阿萨姆邦 ; 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山地;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计有二个亚种:指名亚种和云南亚种。指名亚种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及缅甸北部。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四卷 鸡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