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Gruiformes |
目中文名 | 鹤形目 |
科名 | Gruidae |
科中文名 | 鹤科 |
学名 | Grus japonensis (P.L.S.Müller, 1776) |
中文名 | 丹顶鹤 |
引证 | Antigone montignesia Bonaparte,1854,Compt.rend.Acad.Paris,38:661(northeastern China).; Ardea(Grus) japonensis P.L.S.Mtiller, 1776; |
俗名 | Red-crowned Crane; 仙鹤;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大型涉禽,略大于白鹤和白枕鹤,全长约1 500 mm;颈黑色而枕白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黑色,其余全体均为白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安徽大学收自合肥逍遥津动物园的标本) 成鸟:两性相似,雌鹤略小。头顶裸露皮肤红色,其上有黑色毛状短羽。雄鹤的前额、眼先、喉和颈为灰黑色,雌鹤为珍珠灰色,眼的后下方有一白色带从耳覆羽和枕伸到后颈,与黑色的下颈形成锐角。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黑色,初级飞羽和尾羽以及身体其他部分均为白色。三级飞羽延长并弯成弓状,收翅时覆盖在白色尾羽之上,酷似黑尾,故在有些国画误把白色尾羽绘成黑色。 幼鸟:体羽棕黄色,背和两翅棕褐色,腹淡黄色,当年秋季幼鸟背和两翅出现棕褐色和白色分明的花斑,至翌年春天花斑消失,但在上体仍残留有棕褐色块斑。 虹膜褐色,嘴灰绿色,尖端略近黄色;脚灰黑色。 幼鸟虹膜深褐色;嘴青灰色;腿灰黑色。 量衡度 (mm,g;据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1992;赵正阶,1985)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3♂ 11 740 1 502 165 688 270 308 (8 600—12 080) (1 440—1 568) (152—174) (670—820) (260—280) (300—319) 3♀ 9 600 1 380 161 688 260 288 (6 200—11 840) (1 100一1 406) (150—170) (640—870) (254—278) (280—309) 1♂ 7 750 1 200 150 670 300 270 |
生物学描述 | 丹顶鹤在东北的繁殖地主要栖息在沼泽和草甸中,而芦苇沼泽是它最主要的栖息生境,建群种为芦苇,伴生有小叶樟(Deyeuxia angustifolia)、薹草、莎草、三棱秆藨草(Scirpus mattfeldianus)、睡莲(Nymphaea tetragona)、驴蹄草(Caltha palustris)等,黑龙江松嫩平原、吉林向海、辽宁盘锦均属这一类型,而三江平原属于薹草沼泽类型;在长江下游的越冬地主要集中在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杂食性,在越冬地以软体动物和鱼类等为主,同时也吃水生植物;在射阳县剖验1个胃并检验45堆排泄物,其食物有钉螺(Oncomelania sp.)、沼螺(Parafossarulus sp.)、泥螺(Bullacta exarata)、菲律宾蛤仔(Venerupis philippinarum)、长竹蛏(Solen gouldi)、螃蜞(Sesarma sp.)、沙蚕(Nereis sp.)、海豆芽(Lingula sp.)、鱼等,动物性食物占90%以上,植物性食物以莎草科杂草种子,禾本科根、茎和碱蓬种子等为主,所占比例不足10%,但人工补饲(玉米)时也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施泽荣等,1987)。 3月中旬至4月中旬迁到繁殖地,在芦苇沼泽地选择占领巢区,巢区面积平均约为5 km2,亲鹤赶走幼鹤后,求偶、对鸣、交配与筑巢,筑巢期从3月末到5月中旬,雌雄共同在浅水的芦苇丛中或高的水草丛中,就地取材,用芦苇等水草构筑浮巢。巢简陋,呈碟形,在扎龙测量13个巢的平均大小为:外径135(110—200)cm×165(115—220)cm,内径48(30—70)cm×52(30—80)cm,巢深6(4—7)cm,巢上缘离地高25(10—38)cm,巢上缘离水面15(11—20)cm(马国恩,1982)。巢附近3—5 m处有时有休息巢。产卵期从4月上旬至5月中下旬,每年产1窝卵,通常2枚,少有1枚,偶见3枚;卵为灰白色或浅灰褐色,布有紫红色、茶褐色和暗褐色不规则的块斑,钝端较密集,在扎龙测量8窝16枚卵的平均大小为68.8(66—71)mm×105.3(97—111)mm,平均卵重为239.4(210—275)g。雌雄鹤均参加孵卵,但以雌鹤为主并在夜间坐巢过夜,雄鹤负责警戒和保卫巢区,卵的孵化期为31—33天。最早在5月上旬见到雏鸟,5只雏鸟平均体重为152(140—158)g,24小时能蹒跚行走,会游泳但随日龄增加其游泳本领逐渐消退,2天后可跟随双亲离巢游荡。 在扎龙一带繁殖的丹顶鹤,已用环志得知秋季迁徙时飞往盐城越冬;卫星追踪结果证明从俄罗斯兴安斯基自然保护区于11月上旬起飞的2只丹顶鹤,途经盘锦沼泽地、唐山以南海滩,飞越渤海湾到黄河口,于11月22日和12月14日到达盐城,迁徙距离平均为2 241.8 km,迁徙时间平均29.5天;卫星追踪结果还证明,从俄罗斯兴凯湖自然保护区于11月上中旬起飞的7只丹顶鹤,途经图们江湿地到韩国的铁原和朝鲜的金野、安边越冬,迁徙距离平均为874.4±62.3 km,迁徙时间平均5.6±2.4天(Higuchi et al.,1998)。在扎龙观察丹顶鹤的迁徙期,秋季平均气温于0℃时开始南迁,末见日为10月17—24日,春季始见日为3月13—22日;而在兴凯湖秋季迁徙从1O月中旬至11月中旬,高峰期为11月上旬,迁徙前未见有集成大群的现象,迁徙方式以家庭为主,也有两个家庭结伴同行的群体。在盐城越冬的丹顶鹤每年10月26—29日迁来,翌年春季日最高气温达到10℃以上时开始北返,通常在3月5—11日离去,越冬期4个多月。在越冬地集成20—40多只的大群活动,但以2—4只家庭群为单位,清晨飞往觅食场所,觅食时有占区现象,每个家庭占有0.6一1.8 km2,日落后飞回滩涂芦苇较高处夜宿。盐城自然保护区自1983年建立以来,由于加强了宣传、保护以及人工投放食饵和建立人工湿地,使在此越冬的丹顶鹤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300多只到90年代末已达1 000只左右,这一数字基本上可以代表在中国丹顶鹤的种群数量 |
分布信息 | 国内主要繁殖地在内蒙古东部(达赉湖保护区、辉河流域、淖尔河流域、科尔沁保护区、乌拉盖沼泽、达里诺尔保护区等)、黑龙江(西部扎龙保护区和龙江县哈拉海湿地、东部同江县洪河、抚远县三江、富锦市兴隆和连山泡、宝清县七星河以及密山县兴凯湖等保护区、友谊县友谊农场等)、吉林(洮尔河和霍林河下游即白城地区的向海、莫莫格和查干湖等保护区)和辽宁(辽河三角洲)。迁徙途中的停歇地有黑龙江(兴凯湖)、吉林(通榆、镇赉、大安以及珲春、汪清、敦化、安图、牡丹江和图们江沿岸)、辽宁(盘锦、锦州、本溪、宽甸、凤城、东港、绥中、兴城、桓仁、庄河、朝阳)、河北(北戴河、滦河口)、河南(花园口、黄河故道)和山东(长山列岛、寿光、昌邑、潍坊、青岛、平邑、汶山、费县)。越冬地主要集中在江苏(盐城保护区)和山东(黄河三角洲保护区),20世纪80年代有许多越冬地如江苏的洪泽湖、高邮湖、邵伯湖、启东市兴隆沙、上海的崇明东滩保护区以及安徽当涂县石臼湖等,这些地方的丹顶鹤现已消失不见。; 在世界范围内见于蒙古东部,俄罗斯乌苏里江东岸,朝鲜,韩国和日本北海道。;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丹顶鹤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过去曾依据叫声、形态、羽色和卵的大小,提出丹顶鹤可分为大陆亚种Grus japonensis panmunjonii和日本亚种Grus japonensis japonensis,但DNA分析表明这两个亚种遗传上无显著差异,故认为不能成立。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