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Gruiformes |
目中文名 | 鹤形目 |
科名 | Gruidae |
科中文名 | 鹤科 |
学名 | Grus vipio Pallas, 1811 |
中文名 | 白枕鹤 |
引证 | Grus leucauchen Temminck,1838,Pl.Col.Ois.,5:pl.449 (Japan).; |
俗名 | White-naped Crane; 红面鹤;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大型涉禽,略小于丹顶鹤,全长约1 200 mm;全体灰色,头顶后部、枕部、后颈、上颈侧部及喉部为白色,眼周及两颊的皮肤裸露,呈红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安徽大学收自安徽涡阳的标本) 成鸟:两性相似,雌鹤略小。头顶前部、眼先、眼周及两颊的皮肤裸露呈鲜红色,着生黑色毛状短羽,耳羽烟灰色。上体石板灰色,尾羽暗灰色,末端具黑色宽横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转为暗石板灰色。初级飞羽黑色,羽干白色,下颈前部、下喉及下体呈暗石板灰色。 幼鸟:面部不红,2月龄背呈棕黄色,腹为灰色和白色花斑;3月龄背呈灰色和褐色花斑,伴随年龄增加,花斑消失,生出灰色体羽。 虹膜橘红色;嘴灰绿色,端部沾黄色,脚暗红色。 幼鸟虹膜橘黄色,嘴基肉灰色,嘴尖灰色,脚铁黑色,后面网状鳞淡肉色。 量衡度 (mm,g;据印瑞学,1992;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1992和安徽大学 的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6 100 1 230 139 570 205 225 ♂ 4 800 1 170 144 565 205 262 ♂ 4 857 1 263 152 583 214 300 ♂ 4 800 1 342 150 — 257 245 幼♂ 5 450 1 250 135 — 203 248 幼♀ 4 150 1 130 134 — 196 246 ♀ 4 300 1 110 138 660 — 236 |
生物学描述 | 在扎龙和林甸,主要栖息于芦苇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建群植物为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伴生有薹草(Carex sp.)、莎草(Cyperus sp.)、水葱(Scirpus tabernuemontani)和香蒲(Typha anqustifolia)等,白枕鹤在与丹顶鹤共有的繁殖地内,则白枕鹤喜欢在较干的芦苇-薹草地觅食。在迁徙和越冬时,喜栖在淡水湖或河流滩地、休闲稻田以及沿海滩涂活动。杂食性,在繁殖地中主要以植物的种子、根、块茎、薹草和残余的谷物以及昆虫、虾、软体动物等为食;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剖胃发现主要有小鱼、蝌蚪、蝗虫、水生昆虫及其他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有水麦冬(Triglochin palustris)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的嫩芽等(印瑞学,1992);在越冬地其主要食物有藨草(Scirpus sp.)、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碱蓬(Suaeda sp.)、无翅猪毛菜(Salsola komarovii)、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nus)、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的根和块茎,以及稻田中散落的稻谷等。 3月中、下旬至4月初从越冬地迁到扎龙和林甸,4月中旬进入繁殖期。繁殖鹤发情时颊部的红色面积增大,颜色变成鲜紫红色,出现对舞和对鸣行为并占领巢区。在林甸白枕鹤的巢区面积不超过10.7 km2,在孵卵期和育雏期巢区面积变小(李佩珣等,1990)。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营巢期,雌雄鹤都参加营巢与孵卵,但以雌鹤为主。巢呈浅圆盘状,主要由芦苇、香蒲和薹草构成,3个巢的平均大小为:外径88.5 cm,巢高14.5 cm,巢距水面7—8 cm,巢周水深19 cm,有些白枕鹤常筑2个巢,1个是精细的产卵巢,另1个是较粗糙的休息巢,2个巢相距50—100 m;每窝产卵2枚,灰绿色,钝端布满紫褐色斑点,6枚卵的平均大小为93.8 mm×60.3 mm,卵重178.9 g(李春源等,1990);孵化期29—30天,雏鸟出壳后,即能睁眼蠕动,挣扎站立,3—4小时后能蹒跚行走,8小时后能进食,15日龄后体重迅速增长,2个月后幼鹤随双亲离巢过游荡生活。 10月上中旬开始南迁,经环志研究得知,在俄罗斯达乌尔斯基自然保护区和蒙古东北部环志的白枕鹤,飞到鄱阳湖越冬;用卫星追踪研究也证明这条迁徙路线并得知迁徙途中的停歇地有赤峰、天津、黄河口等,飞行天数8—26天不等,飞行距离2 348—2 897 km。在扎龙环志的白枕鹤,至少有一部分在日本九州鹿儿岛县出水市越冬,往返迁徙途经朝鲜半岛(许杰等,1995)。通常认为在繁殖地的白枕鹤,迁徙时其西部种群约3 000只向南迁飞,经内蒙古、东北三省、河北省,在黄河三角洲歇息后,飞到长江中下游越冬;其东部种群约2 000只也向南迁飞,经朝鲜半岛时有几百只留在军事停战区主要在韩国越冬,其余大部分继续南迁飞到日本出水越冬。在鄱阳湖越冬的白枕鹤于11月上旬迁来,至翌年3月底至4月初离去,越冬期140天左右。主要在浅水泥滩地段觅食。在越冬地的社会结构,由带领幼鹤的繁殖鹤和结群的非繁殖鹤组成,雨后天晴或北返前,可到干草地觅食。白枕鹤在中国越冬地的数量主要集中在鄱阳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逐渐增长的趋势,1983年有700只,至1994年已达3 716只 |
分布信息 | 在世界范围内,白枕鹤的分布区比较狭窄,仅见于亚洲东部的中国,蒙古,俄罗斯,朝鲜,韩国和日本,其主要繁殖地分布在蒙古东北部,中国东北部及中国与俄罗斯东南部相邻地区。; 国内主要繁殖地在内蒙古东北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部沼泽地和东北部三江平原,迁徙时途经辽宁(双台河口、本溪、丹东、绥中)、河北(北戴河)、河南(黄河故道)、山东(苍山、邹县)、安徽(升金湖)等。越冬地集中在江西(鄱阳湖),一部分在湖南(东洞庭湖),越冬期间少数个体见于安徽(升金湖、菜子湖)、江苏(盐城、东台、洪泽湖)、上海(崇明岛)、河南(卫辉市庞寨),零星个体在天津、山东(黄河三角洲)有报道。;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白枕鹤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