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Gruiformes |
目中文名 | 鹤形目 |
科名 | Rallidae |
科中文名 | 秧鸡科 |
学名 | Rallina fasciata (Raffles, 1882) |
中文名 | 红腿斑秧鸡 |
引证 | Rallus suzukii Momiyama,1930,Amoeba,2(1):26 (Lanyu Islet,China).; Rallus fasciatus Raffles,1822,Trans.Linn.Soc.London,12:328 (Benkulen,western Sumatra,Indonesia) ; |
俗名 | Red-legged Crake; 红脚秧鸡; 栗喉斑秧鸡; 南洋大秧鸡;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小型涉禽,略小于灰胸秧鸡。头、颈和胸栗红色,背橄榄褐色,翅上有白色斑点。腹有黑白相间的横纹,但白纹较粗,脚鲜红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 Taylor and Perlo,1998,等描述) 成鸟:两性相似。头顶较暗,雌鸟的头、颈红褐色更多。上体包括肩和最内侧次级飞羽棕褐色或橄榄褐色,翅覆羽栗褐色有白色斑点,到大覆羽时白色斑点逐渐变为黑宽和白细的短纹。飞羽暗褐色,内外翈均具白色短纹。头、颈和上胸栗红色,喉淡栗色,下胸至腹以及两胁有黑白相间排列的横纹,其白色横纹较粗,与红胸田鸡较细的白色横纹且仅在腹部有所不同。尾下覆羽黑色,有细的白色横纹。 幼鸟:头、颈和胸褐色,翅覆羽的斑纹不清晰;下体黄白色,黑色横纹不明显。 虹膜深红色或血红色。嘴黑色,基部较淡,尖端带有绿色或铅灰色。腿和脚红色,爪石板灰色或角蓝色。幼鸟的腿和脚为黄褐色。 量衡度 (mm,g;据籾山德太郎,1932)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中趾和爪 爪 ♂ — 327 23 122 52.5 43.5 36.2 6.6 |
生物学描述 | 栖息于芦苇沼泽地、稻田、芋田以及河流、水边的灌木丛和林间湿地。在菲律宾也可生活在开阔的山坡和白茅草地,在印度阿萨姆邦可生活在最密的森林中,在下缅甸有时可栖息在村庄周围的灌丛和草地中。一般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但在迁飞时可高达海拔1 400 m。以草籽、甲壳动物和昆虫等为食。 中国未见有繁殖的记载。繁殖期各地不同,缅甸8—9月,加里曼丹4月,印度尼西亚3月。单配制,繁殖季节有领域性,用树叶和草营建粗放的巢,巢远离水,在灌木或矮树上,每窝产卵3—6枚。卵呈卵圆形,石灰白色,有光泽,有时有少数模糊的暗红棕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9.8—34.1 mm×23.2—25.4 mm(24枚卵平均大小为32.25mm×24.33 mm),两性孵卵(Taylor and Perlo,1998)。 分布区内有留鸟也有候鸟,在分布区的南部越冬。泰国为留鸟,菲律宾可能为留鸟。马来西亚为留鸟和部分候鸟,10一12月和4—5月迁飞,在马六甲海峡上的岛屿和灯塔上经过。加里曼丹大部分为留鸟。印度尼西尼的大巽他群岛为留鸟,冬季因有从亚洲大陆飞来越冬的候鸟而数量增多。中国台湾、密克罗尼西亚的帕劳群岛和澳洲西部(7月)见到迷鸟。红腿斑秧鸡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在中国仅见于台湾,应属偶见迷鸟,也只有两次分布记录:1929年6月在兰屿捕获1只,1988年12月在云林浊水溪见到3只。该鸟属中澳保护候鸟协定中受保护的鸟类。 |
分布信息 | 国内偶见于台湾的兰屿和云林。; 国外主要分布在印度东北部向东到缅甸南部、泰国、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向南可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和弗洛勒斯岛,不规则地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大小巽他群岛和摩鹿加群岛,偶见于澳大利亚。;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日本人籾山德太郎(Toku Taro Momiyama,1930)派人于1929年6月9日从台湾兰屿椰油村之芋田中,采到1只雄性秧鸡认为是新种,命名为红头秧鸡 Rallina suzukii,此后经鹰司信辅(Nobusuke Taka-Tsukasa,1931)仔细比对标本后,认为是红腿斑秧鸡 Rallina fasciata 的同物异名(林文宏,1997)。 亚种分化 红腿斑秧鸡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