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La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鸥形目 |
科名 | Laridae |
科中文名 | 鸥科 |
学名 | Gelochelidon nilotica (Gmelin, 1789) |
中文名 | 鸥嘴噪鸥 |
引证 | Sterna nilotica Gmelin,1789,Syst.Nat.,ed.13,1:606 (Egypt).; |
俗名 | Chinese Gull-billed Tern; Gull-billed Tern; 鸥嘴海燕; 鸥嘴燕鸥; 鱼鹰子; 噪鸥; |
鉴定特征 | 中型燕鸥类。嘴黑而粗壮。夏羽头顶全黑,上体包括背、肩、腰、尾上 覆羽及中央尾羽、翅上覆羽、飞羽均呈灰色,翅尖暗灰至黑褐色;头侧、颈及下体白色;尾呈叉状,脚黑色。冬羽与夏羽相似,惟头部黑色消失,眼先、眼后、耳羽具黑褐色斑块。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上海自然博物馆、复旦大学采自福建和上海的华东亚种标本描述) 成鸟夏羽:前额、头顶、枕及枕冠均为纯黑色,后颈白色;背、肩、腰珠灰色;尾上覆羽白色,尾羽除中央一对珠灰色外,其余白色,尾呈叉状。头侧在下眼睑水平线以上为纯黑色,以下为白色,颈侧亦呈白色。翅上覆羽珠灰色;初级飞羽银灰色,羽轴白色,内翈沿羽轴暗灰色,微缀珠灰色光泽,近羽端黑褐色,内翈的内缘暗灰色,余部白色;次级飞羽灰色,尖端白色,内翈的内缘具细狭白边,至基部白色逐渐变宽。下体白 色,包括两胁和翼下覆羽。 成鸟冬羽:头白色,头顶、枕和后颈上部缀有灰色,因各羽羽缘沾有褐色而形成不明显的灰褐色纵纹;后颈下部白色;背淡灰色,几近白色;中央尾羽和背同色,外侧尾羽白色。眼前方有一小的黑色短条纹,眼后至耳羽区有一灰黑色块斑;内侧飞羽淡灰色,几近白色,外侧初级飞羽黑褐色,内翈的内缘白色,其余飞羽与夏羽相似。整个下体白色。 幼鸟:头白色,后头和后颈赭褐色;背、肩、翅上覆羽灰色而具赭色尖端,变化较多,有时肩部沾棕褐色;初级飞羽与成鸟相似,但稍暗,内侧初级飞羽具白色羽缘和尖端,次级飞羽灰色而具淡白色尖端,有时沾褐色。其余羽色似成鸟。 量衡度 (mm,g;据诸葛阳等,1990;以及上海自然博物馆和复旦大学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 ♂♂(7) 240 345,350 38.2 302 123 33.7 (35—40) (279—327) (110—135) (32—35) ♀♀(2) 一 380,一 36,35 284,280 152,110 30,32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 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常出入于海滨、港湾、河口、滩涂、河流及湖边沙滩和泥地,不喜欢植物茂密的水体。飞行轻快敏捷,两翅振动缓慢,频繁的在水面低空飞翔或快速飞过。发现食物时,突然垂直插入水中捕食,而后又直线升起,也常在水中游泳。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内陆淡水或咸水湖泊、河流与沼泽地带,非繁殖期则生活于海岸及河口地区。叫声为重复的“kuwk-wik”或“kik-hik,hik hik hik”。 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小蟹、蜥蜴和软体动物等为食。 鸥嘴噪鸥繁殖期在5—7月,4月份迁来繁殖地,9月下旬开始迁走。成对或成松散的小群营巢,通常筑巢于大湖与河流岸边沙地或泥地,也在海边或河口滩涂盐碱沼泽地上营巢,雌雄共同筑巢。巢多置于沼泽中有稀疏盐碱植物的土丘或河流与湖泊岸边裸露的沙滩上。张跃文等(1991)于1989—1990年间在辽宁双台河口保护区观察39个巢,18个位于长有碱蓬和盐吸,四周环水的滩地上,21巢位于水深30—150 cm水边光裸的土堤上。巢为圆盘状,以苇茎、干碱蓬茎及其新鲜嫩梢筑成。张跃文等测量8巢,大小为外径15—27 cm,内径10—14.5 cm,巢高2.5—7 cm,巢深2—4 cm。4月下旬开始求偶,有一定的仪式,最后完成有1—3分钟的交配动作。5月中旬开始产卵、通常每窝产卵3枚,有2枚,1枚偶或4枚的。卵为绿褐色、沙黄色或褐色,带有深褐色或紫色斑点,同一巢中有时存在两种不同颜色的卵。对10枚卵称量,平均重量31.96 (29.0—35.3)g,平均大小为50.3(48.0—54.5)mm×36.0(35.0—37.0)mm。从产下第1枚卵就开始孵卵,雌雄轮流换孵,孵化期29—32天。赵正阶(1995)记述,孵化期为22—23天;雏鸟体被灰色或白色绒羽,带有稀少的暗灰色或黑色斑点;经亲鸟28—35天喂养,幼鸟即可飞翔。 张跃文等(1991)观察,双台河口保护区鸥嘴噪鸥的繁殖受气候影响损失很大,1990年5月下旬大雨降临冲走大部分鸟巢,6月下旬暴雨加冰雹,更把巢、卵全部洗劫一空。此外,人为捡卵食用对它们的繁殖也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鸥嘴噪鸥的数量,中国鸟类学会水鸟组(1994)组织的1990—1993年冬季全国水鸟调查中,王会、吕士成在1991年于江苏两块湿地记录到有94只在此越冬。高育仁于1994年12月2日在海南东寨港保护区见几十只至上百只大小不等的群体飞过,总数有279只;1994年11月30日在广州番禺新垦湿地见几百只。张跃文等(1991)在辽宁双台河口保护区,1989—1990年繁殖期一次点数到鸟巢39个,一次点数到鸟巢60个。 张荫荪等(1991)于1990年5—6月在内蒙古伊克昭盟桃力庙一阿拉善湾海子湖心岛发现鸥嘴噪鸥在遗鸥繁殖巢群的外缘营巢繁殖。田相等(1998)、布和等(2000)发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音库勒湖的遗鸥繁巢群边缘也有鸥嘴噪鸥在繁殖。高铁军等(1992)发现1991年6月内蒙古伊克昭盟的沙漠湖泊敖贝卓尔湖的湖心岛及湖岸滩上有鸥嘴噪鸥繁殖巢群,共点数到680多巢。何芬奇等(1994)在上述桃力庙一阿拉善湾海子于1993年6月点数到有796个巢,是我国境内有记录的最大繁殖巢群。张荫荪等(1993) 认为鸥嘴噪鸥是遗鸥在鄂尔多斯高原的伴生物种。鸥嘴噪鸥只有在高原闭锁沙漠湖泊中的湖心岛才能较好地躲避天敌和人类的为害,完成一年一次的繁殖过程。 |
分布信息 | 国内分布于河北、东北、浙江、山东、河南、新疆以及东南沿海包括台湾和海南 ; 国外分布于欧洲南部,小亚细亚,中亚,蒙古,伊朗,波斯湾,南亚,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北非,东非,西非,北美南部,中美洲和南美北部及东部的沿海地区。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鸥嘴噪鸥共有6个亚种的分化。G.n.nilotica 繁殖于欧洲,向南至非洲毛里塔尼亚和突尼斯,经中东、哈萨克斯坦和印度次大陆直至中国的西北部;越冬期分布于热带非洲经波斯湾至印度。G.n.addenda 即 G.n.affinis 繁殖于贝加尔湖地区、中国东北和东部;主要在东南亚越冬。G.n.macrotarsa 分布于澳大利亚。G.n.aranea 分布于美国的新泽西、纽约,向南至德克萨斯、古巴、巴哈马群岛和波多黎各,少数沿墨西哥海岸达尤卡坦半岛,在中美洲和南至巴西、秘鲁的海岸越冬。G.n.vanrossemi 亚种分布于加利福尼亚南部,在阿拉斯加还有孤立的繁殖记录,南抵厄瓜多尔越冬。G.n.gronvoldi 自圭亚那的海岸和河谷至阿根廷东北部,可能还在厄瓜多尔和秘鲁北部繁殖。 在我国分布的是指名亚种 G.n.nilotica 和华东亚种 G.n.affinis。 由于指名亚种和华东亚种形态上的区别主要是体形大小的差异(郑作新,1964),所以野外观察难以判别亚种。国内的文献资料除了新疆(马鸣,2001)、吉林长春、四平地区(傅桐生等,1981),天津塘沽(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北京(郑光美,1984),上海(黄正一等,1993),江苏云台地区(王子玉等,1986),福建长乐、连江(唐兆和等,1993),香港(Carey et al.,2001)等地的标本记录了亚种,以及郑作新(1987)确定了国内大范围亚种分布区以外,其他文献记录均未作亚种的确定。以下凡在亚种地理分布地点的文献记录中未作亚种确定的,均在地点名前冠之以“?”号并均按郑作新(1987)的亚种大概分布确定亚种归属,待今后再作必要的修正。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