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La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鸥形目 |
科名 | Laridae |
科中文名 | 鸥科 |
学名 | Larus argentatus Pontoppidan, 1763 |
中文名 | 银鸥 |
引证 | Larus Argentatus (sic!)Pontoppidan,1763,Danske Atl.,1:622(No locality,but probably Denmark;the type was probably collected on Christiansoe Is.,near Bornholum ex Brunnich) ; |
俗名 | Herring Gull; Pacific Hering Gull; Pind-legged Herring Gull; Yellow-legged Gull; 淡红脚鸥; 叼鱼郎; 鲱鸥; 黑背鸥; 黑脊鸥(台湾); 红脚银鸥; 黄脚银鸥(香港); 黄腿鸥; 鱼鹰子;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大型鸥类。嘴黄色,下嘴尖端具一红斑;肩背和两翅呈淡蓝灰色或深灰色,翼尖黑色而具白色端斑,飞行时翅的前后缘白色;全身余羽均为纯白色。脚粉红色或橙黄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复旦大学采自上海郊区,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采自海南铺前的普通亚种标本描述) 成鸟夏羽:头部至后颈纯白色;背深灰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白色;肩、翼上覆羽和内侧飞羽深灰色,与背同色,肩羽具宽阔的白色羽端;初级飞羽黑褐色,端部白色,第1、2枚更具宽阔的白色次端斑,内翈基部灰白色,至内侧的初级飞羽转为深灰色,并向先端和外翈伸展,最内侧数枚全呈深灰色,具白色羽端,次级和三级飞羽灰色,亦具白色端斑。下体白色,翼下覆羽和腋羽亦为白色。 成鸟冬羽:与夏羽相似,但头、颈密布灰褐色细形断续纵纹,这些纵纹于后颈部较宽,分布亦稀。 幼鸟:头、颈均白色,具浅棕褐色纵纹;背部包括两翅表面淡褐色,各羽缘以棕白色或白色;腰污白色,有不明显的灰褐色辅纹;尾上覆羽和尾羽白色,或多或少缀以褐色点斑或横斑;尾羽端部褐黑色,外缘以细白色周边;初级飞羽褐黑色,先端微沾淡褐色。第一年冬羽主要为黑褐色,下体具灰褐色斑点或灰褐色羽缘。第2年尾的基部、前额和下体呈白色。 雏鸟:全身被柔软的绒羽,各羽先端如丝绢状。颊、喉和背呈乳灰色,缀以黑褐色斑。眼上方具斑点,额的中央和喉侧有线状纵纹;枕和后颈中央有“V”字形不规则纵纹;下喉乳黄色;胸、腹乳白色;体侧和下腹的绒羽基部褐色。 虹膜浅黄色,眼睑黄色,嘴黄,下嘴先端具红斑;跗蹠粉红色或淡红色。幼鸟嘴黑色。 量衡度 (据郑作新,1963)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5) 1 199 约620 59.7 454.6 183 71.0 (987—1 775) (591一677) (56.7—63.5) (442—461) (162—196) (67.5—74.6) ♀♀(2) 1007 约599 55.7,56.4 394,435 150,171 66.7,68 (688—1 250) (554—667)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 夏季栖息于苔原、荒漠和草原上的河流、湖泊、沼泽以及海岸和海岛上,冬季主要栖息在海岸及河口地区,迁徙期间亦出现于内陆大的河流与湖泊。常成对或成小群,越冬时也成百只以上大群在水面低飞觅食。飞翔缓慢,拍翅有规律,也能利用热气流在空中翱翔,飞翔时头部常左右摆动,搜索海面猎物,脚向后伸或悬垂于体下。也善游泳,并在水面采食。休息时或栖息于悬岩或站主地面,觅食时常沿海岸飞行,或尾随轮船、渔船,也聚集于码头。叫声响亮,似“kleow”,“klaow-klaow-kla-ow”以及短促的“ge-ge-ge”。 银鸥的食性很杂,被称为海上清道夫,主要以鱼和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在岸上捕食啮齿类、两栖类、爬行类和昆虫等。也取食植物果实,动物尸体,还残食其他鸟类的雏鸟和卵等。尾随船只时觅取船浆打出水面的鱼类和船上扔下的废弃有机食物。 繁殖期4—8月,常成群营巢,也有分散的。一般营巢于海岸及海岛陡峭悬崖岩壁上,也在湖边沙滩、小岛及苔原草地上、有时也在开阔沼泽的土丘上营巢。巢主要由芦苇、枯草等构成,内垫苇叶、细草,有时有少许羽毛。巢呈浅盘状,外径为50—70 cm内径20—25 cm。每窝通常产卵2—3枚,偶有4枚;卵呈浅绿至浅绿褐色,橄榄褐色或蓝色,具有不规则的深褐色斑点。卵重93—133 g,大小为55—79×45—56 mm。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5—28天。初生雏嘴肉红色,眼黑色,全身被灰色绒羽,具左右对称的黑色斑点和条状斑,脚肉红色。20日龄以后身体逐渐被具有褐色边缘的白色正羽所覆盖。 中国鸟类学会水鸟组(1994)组织的1990—1993年冬季全国水鸟调查,在1992年时记录到最多的银鸥种群全国数量是21处湿地11 975只;1990年时是34处湿地10888只。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北部沿海地区,欧洲南部地中海、黑海沿岸,非洲西北部、亚洲中部内陆以及北美洲和中美洲广大地区。 ; 国内分布于内蒙古、新疆(夏候鸟);东北、河北、山东、江苏以及长江流域和江南大部分地区直至东南部和云南东部以及台湾(旅鸟、冬候鸟) ; |
分类学讨论 | 银鸥的分类问题一直是比较复杂与混乱的,学者们不仅在亚种的确定 上,即使是对种的分类地位,意见也各异。它反映了在进化论、动物地理学、生殖隔离学说和分类学上的诸多分歧和争论。银鸥及其近缘种的分类问题是对鸟类学的最大挑战之一。银鸥分类研究史上各国学者提出过的亚种多达17个,实际上反映了在银鸥 L .angentatus、黄脚鸥 L.cachinnans、小黑背鸥 L.fuscus、亚美尼亚鸥 L.armenicus、 塞耶氏鸥 L.thayeri、甚至还包括冰洲鸥 L.glaucoides、加洲鸥 L.californicus 等鸥类之间分类界线的混乱。现在的种类可能还广泛地存在与冰岛的北极鸥L.hyper—boreus、阿拉斯加的灰翅鸥L.glaucescens,偶而也与欧洲的小黑背鸥L.fuscus杂交,所以亚种的分类就更复杂了。表8列出主要学者们认为银鸥的亚种分化的情况。氏原巨 雄(2000)关于银鸥亚种的世界分布可参阅图205。 据郑作新(1976,1987)中国境内银鸥有L.a.cachinnans,L.a.mongolicus和L.a.vegae三个亚种。近些年国内有关银鸥分布的文献中,特别是对在东部地区迁飞和越冬的亚种,大量的是不作亚种确认和论述的,而且国内尚无对银鸥亚种分化的专题研究,加上标本资料的缺乏,所以目前在此只能以上述三个亚种作记述和讨论,对于引用的文献资料中的分布地点,凡没有确认亚种的则冠以“?”,有待今后进一步调查 证实。 表8世界鸟类学者对银鸥Larus argentatus亚种分化的比较 Table 8 The comparison of subspecies differentiation of Herring Gull bv world ornithologist 香港学者(Kennerley,甜al.,1995;Carey甜al.,2001)已明确提出了在华南沿海越冬的具有不同深浅暗灰色翕羽和橘黄色至浅黄色脚的银鸥为黄腿鸥L.cachinnans mongolicus(即L.a.mongolicus亚种),它们在香港经常出现,但数量少。而西伯利亚银鸥 L.vegae (即 L.a.vegae 亚种)在中国沿海是非常少的,主要见于亚洲东部,它们具有浅灰色的上体和肉色或粉红色的脚,虽在香港也会出现,但数量很少。而在华南沿海被认为是 vegae 亚种的银鸥,实际上是休氏银鸥 L.heuglini taimyrensis 和西伯利亚银鸥 L.vegae 的杂交个体。在华南沿海数量最多的银鸥,其成鸟具粉红色脚,而其他年龄段则脚呈黄色的其实是休氏银鸥 L.heuglini(即 L.a.heuglini 亚种),此外休氏银鸥 L.heuglini taimyrensis(即 L.a.taimyrensis 亚种)与西伯利亚银鸥 L.vegae birulai(即 L.a.birulai 亚种)以及黄腿鸥 L.cachinnans (即 L.a.cachinnans亚种)是香港经常见到的冬候鸟。而 L.cachinnans barabensis (即 L.a.barabensis 亚种)和 L.a.smithsonianus 也怀疑在香港曾出现过。 所以在华南地区出现过的银鸥亚种,也即国内存在的银鸥亚种达7—8个之多,而远非我国迄今所认为的3个亚种,或者如某些学者(上表)的分类意见,其中部分是其他种类的鸥。而在国内广泛分布的 vegae 亚种,也要重新认真的探讨。上述问题,有待在今后的区系和分类研究中作进一步的论证。 据 Bhushan 等(1993)指出的亚洲水禽迁飞路线和图205银鸥亚种繁殖地域的分布,上述 L.a.vegae 在香港和中国沿海是非常少的,而 L.a.birulai 在香港出现较多的看法是合理的。 在我国西部确认的银鸥新疆亚种 L.a.cachinnans,由于与其他鸥类同域而又没有杂交现象,目前在法国西部已被看作是一个独特的种,而且分子生物学的证据也作了进一步的支持(del Hoyo et al.,1996),这也应该引起我国银鸥亚种分类研究上的注意。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