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La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鸥形目 |
科名 | Laridae |
科中文名 | 鸥科 |
学名 | Larus ichthyaetus Pallas, 1773 |
中文名 | 渔鸥 |
引证 | Larus Ichthyaetus(sic!)Pallas,1773,Reise versch.Prov,RUSS.Reichs,2:713(Caspian Sea).; |
俗名 | Great Black-headed Gull; 大黑头鸥; 钓鱼郎; 海猫子; 鱼鸥;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大型鸥类。夏羽头和喉黑,眼后具一新月形白斑,肩、背、翅上覆羽等淡灰色,其余上下体均为白色,初级飞羽白而具黑色次斑端。冬羽头变白色,眼周保留黑色,头部或多或少杂有浅褐黑色。嘴粗厚,黄色,尖端红,次端斑黑色。脚黄绿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采自青海湖的标本描述) 成鸟夏羽:头部包括枕、颊、颏、喉等黑色,眼的上下具白色斑; 后颈、腰、尾上覆羽和尾羽白色;背、肩珠灰色,翅上覆羽淡灰色,肩羽具白色尖端。初级飞羽白色,具黑褐色次端斑,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黑色,第2—6枚初级飞羽外翈的黑色依次减少;次级飞羽灰色而具白色斑端。颈部,包括颈侧,前颈起以至整个下体均为白色。 成鸟冬羽:头顶至后颈白色而具淡褐色纵斑,眼的上下有新月形黑褐色斑;其余体羽似夏羽。 幼鸟:上体呈暗褐色和白色斑杂状,腰白,尾羽白色而具黑色次端斑。 虹膜暗褐色;嘴粗壮,呈黄色,先后具黑色次端斑和红色环带斑;脚和趾黄绿色,蹼为橘黄色。幼鸟嘴近灰色,脚和趾褐色。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4) 1 443 699 62.9 508 192 78.9 (1 400—1 500) (680—715) (61.5—64) (494—514) (187—197) (76.3—80.7) ♀♀(7) 1 055 616 55.7 455 171 70.9 (940—1 190) (583—650) (53.4—58.8) (438—466) (164—180) (67.6—74.2) |
生物学描述 | 渔鸥栖息于海岸、海岛、大面积的咸水湖,有时也到江河、湖区以及水库 等地,在高原湖泊栖息地海拔高度可达1 350—5 000 m。常单独或结小群活动,迁徙时也集大群。结小群活动时常行动一致,遇到敌害会群起盘旋监视,大声鸣叫,甚至作俯冲威胁状。食性较杂,以鱼为主,也取食其他鸟的卵、雏鸟,还吃蛙类、蜥蜴、昆虫、甲壳类等以及动物内脏、尸体等。刘立光等(1959)记述,在青海湖曾检查10胃,内100%为湟鱼碎片。渔鸥繁殖期在4—6月,营巢于海岸、湖边和岛屿上,巢多置于水边悬岩或平地及沙地上,亲鸟用嘴和爪在地面刨出小圆坑,内垫干枯水生植物、枯草和草根,在青海湖有盐地碱蓬、粘毛蒿、风毛菊和刚毛藻等,有时还有羽毛,巢成碟状。廖炎发等(1984)在青海湖统计20个巢,平均巢的外径为33.3(30—38.5),内径为20.8(16—24.5)、深5.1(3.8—6.0)cm。在青海湖鸟岛上12 150个渔鸥巢占地8 100 m2,平均1.5个巢/m2。刘立光等(1959)统计青海湖海西皮岛巢的密度为96个/100 m2。渔鸥产卵期是4月下旬至6月底,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通常3枚。廖炎发等1978年6月9日统计100巢,1卵的有6巢,2卵的27巢,3卵的59巢,4卵的9巢,5卵的1巢。卵呈椭圆卵形,呈浅灰、浅绿或浅褐色,上布茶褐色斑点,纯端密集。同窝的卵颜色、斑点多少、大小均有变化。40枚卵平均重126.3(111.9—140)g,卵的大小为83.1(74—93)mm×52.9(50—56)mm。多数亲鸟在产第1枚卵后就开始孵化,雌雄亲鸟轮流孵卵,每天交换2—3次。据100巢统计,孵化期为28—30天。雏鸟全身被银白色绒羽。雌雄亲鸟共同哺育雏鸟,亲鸟以半消化的鱼肉或小鱼反刍喂饲雏鸟,反刍食物被取食干净后亲鸟再作第2次反刍,亲鸟同时提高警惕,以防其他鸟类如棕头鸥等抢食。雏鸟50日龄时频频鼓翅欲飞。 渔鸥在青海湖每年3月初开始迁来,经过一个繁殖期,10月以后陆续飞离。 渔鸥种群在国内的数量,按廖炎发等统计(1984),青海湖鸟岛上的巢数自1974年至1980年是逐年增加的,1974年仅86巢,1980年达到12 150个。1981年仅海西皮岛上有巢,达14 000个。按1980年每巢有雏2.45只,1980年共有雏29 767只,按成活率60%一70%统计,加上亲鸟数,1980年青海湖繁殖期后共有鸟42 000—45 000只。 中国鸟类学会水鸟组(1994)组织的1990—1993年冬季全国水鸟调查中记录到的越冬渔鸥种群全国数量为1990年3处湿地共2 879只;1991年是9处湿地共4 595只。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于克米亚,黑海,里海,中亚,哈萨克斯坦以至西伯利亚南部和蒙古;在地中海东南部,里海南部,中东地区,南亚直至缅甸越冬。 ; 国内分布于内蒙古(乌梁素海、伊克昭盟)、青海(扎陵湖、鄂陵湖、青海湖、克鲁克湖、托索湖、天峻、玛多)(繁殖鸟);河北(北戴河)、江苏(射阳)、山东(青岛)、广东(珠江三角洲)、四川(石渠、若尔盖)、西藏(比如、聂荣、安多、那曲、申扎、班戈、泽当、羊卓雍错湖、革吉、日土、森多、浪卡子、昂仁、墨竹工卡)、甘肃(柳园、兰州、张掖、黑河、高台、阿克塞、敦煌)、青海各地水域、新疆(安迪尔河、尼雅河、克里雅河、策勒、洛浦、和田、墨玉、阿克陶、布伦口、喀什、英吉沙、莎车、叶城、阿克苏、阿拉尔、阿瓦堤、塔里木河、和静、博湖、和硕、尉梨、博斯腾湖、天山、巴音布鲁克、伊犁河、伊宁、博乐、赛里木湖、甘家湖、艾比湖、昌吉、米泉、乌鲁木齐、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和布克赛尔、吉木乃、阿尔泰、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湖、巴里坤,伊吾)、香港(旅鸟、冬候鸟)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