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La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鸥形目 |
科名 | Laridae |
科中文名 | 鸥科 |
学名 | Larus minutus Pallas, 1776 |
中文名 | 小鸥 |
俗名 | Little Gull;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鸥属最小型种类。头部黑色,眼周无白斑,上体肩、背、翅上覆羽及飞羽均呈淡灰色;翅的腹面暗灰黑色;翅尖白色,展翅时翅的后缘白色;余部体羽均为白色。嘴暗红色,脚红色。非繁殖期头部转为白色,头顶和后枕淡黑色,眼后有一黑斑。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得自前苏联科学院和地拉那大学 Shkenc 博物馆的标本描述) 成鸟夏羽:头部黑色,后颈白色,背淡珠灰色,尾上覆羽及尾羽白色;肩、翅上覆羽和飞羽均呈淡珠灰色,与背同色;飞羽亦为淡珠灰色,但内翈内侧大部分黑褐色,端部白色。两翅腹面呈黑褐色。颏、喉至前颈上部及头侧均黑色;下体白而微缀玫瑰色。 成鸟冬羽:头部白色,头顶、枕部灰色,眼周及耳羽有暗褐色斑,其余体羽颜色似夏羽。 幼鸟:前额白,头顶后部和枕灰黑色,耳羽有圆形灰黑色块斑;背羽淡灰 色至灰褐色;尾羽白色而具宽阔的黑色端斑;翅的腹面灰色;下体白色。当年幼鸟的冬羽中覆羽、初级覆羽和外侧多枚初级飞羽深褐至黑色,初级飞羽端部白色;肩羽黑色、小覆羽、大覆羽、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均为淡灰白色;尾羽中央8枚端部黑色,其余大部分为白色。第2年幼鸟冬羽翼上黑色、褐色消失,仅外侧数枚初级飞羽具次端黑斑,端部白色,最外侧两枚初级飞羽外翈黑褐色。 虹膜暗褐色,嘴暗红色至红黑色,脚红色。幼鸟嘴黑褐色,脚肉红色。 量衡度 (mm,g;据鲁长虎等,1999;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1) 一 280 22 230 90 28 оо(2) 一 282,277 21.4,21.6 299,210 93,79 25.7,24.2 |
生物学描述 | 栖息于海岸、沙质海滩、江河出口和沿海地区的咸水湖及沼泽等处。繁殖期主要在内陆,自近北极至温带的山地森林和平原森林中的河流附近以及开阔平原的淡水湖泊、河流河谷、沼泽和富含植物的泥塘、水塘等。常结群活动,鲁长虎等(1999)见与白翅浮鸥一起混群活动。 小鸥的食物多种多样,主要是无脊椎动物如蜻蜒、甲虫、蚊虫等昆虫及其幼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繁殖期和迁飞期以昆虫为主食,冬季可能取食较多小鱼和其他无脊椎动物。觅食时主要在水面,会像燕鸥般在逆风飞翔中不断垂直升降,在水面上啄取水表的昆虫。也在飞行中捕食飞虫,有时也在陆地上觅食。 繁殖期在5—7月,6月底产卵。常成群繁殖,有时也与浮鸥及其他鸥类一起结群繁殖。营巢于沙质堤岸、有水生植物如芦苇丛的湖边和沼泽植物中。巢主要由干枯草、芦苇茎叶等植物构筑而成,每窝产卵2—3枚,有时多至4枚甚至5枚。卵的颜色为褐色或橄榄绿色,布有深褐色斑点。卵的量度为37—46 mm×28—32 mm。首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化,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3—25日。雏鸟灰皮黄色,头顶和背部有黑色斑点,下体近白无斑。21—24日后羽毛丰满。小鸥的数量非常稀少。1983年8月27日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见到过10余只(黑龙江野生动物研究所,1992)。1998年5月27日在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呼中经营所范围内见到2只,采集到1号标本(鲁长虎等,1999)。2000年7月1日在新疆布而津县与阿尔泰市交汇地带的湖泊中见到8只成鸟和3只当年幼鸟(马鸣等,2000)。1997年2月23日在香港见到当年幼鸟1只(Leade,1999)。小鸥在新疆北部和东北部是繁殖鸟,在北戴河、江苏、上海、香港等地是旅鸟还是冬候鸟尚不十分明确,因为在东亚地区的越冬地还不清楚。 |
分布信息 | 国外繁殖于欧洲西北部和中部,俄罗斯西部、中部和东部自贝加尔湖至勒拿河流域;越冬在欧洲西部,南部地中海,黑海,里海等沿岸。 ; 国内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额尔古纳河流域)、黑龙江(呼中、扎龙)、新疆(布尔津县与阿尔泰市交汇地带湖泊、准噶尔盆地、昌吉?伊犁、天山、皮山)(繁殖鸟);河北(北戴河)、江苏(镇江)、香港(罕见旅鸟、冬候鸟)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