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La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鸥形目 |
科名 | Laridae |
科中文名 | 鸥科 |
学名 | Larus saundersi (Swinhoe, 1871) |
中文名 | 黑嘴鸥 |
引证 | Chroicocephalus saundersi Swinhoe,1871,Proc.Zool.Soc.London,273,Pl.22(Amoy,China).; |
俗名 | Chinese Black-headed Gull; Saunder's Gull; 桑氏鸥;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中小型鸥类。夏羽头部黑色,眼的上下缘有新月形白斑;嘴黑色,短而厚;翕羽及翅浅灰色;展翅时翅的外侧有一较长的楔形白斑,翅的前后缘白色;初级飞羽羽端白色,各羽有黑色次端斑,静立摺翅时初级飞羽上形成黑白相间的色斑;翅的下面中间数枚初级飞羽黑色;身体余羽白色;脚红色;冬羽头部白色,头顶有淡褐色斑,耳羽有黑色斑块。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采自浙江宁波、福建福州和广东澄海的标本描述) 成鸟夏羽:头部直到后颈上部黑色,与颈部交界的黑羽有白色羽端;眼周白色,在前缘缺如;后颈、上背白色,下背、腰灰色;尾上覆羽和尾羽白色;肩、翅上覆羽灰色,翅的前缘白色,第1—3或第4枚初级飞羽外翈白色,有时第1枚或第1—4枚的外翈外缘有细狭黑色,内翈白色或灰白色,具宽阔的黑色边缘和黑色次端斑,先端白色,内侧初级飞羽灰色,次级飞羽灰色,具宽阔的白色先端;展翅时翅的后缘呈白色;三级飞羽灰色;下体除头部的黑色范围至上喉外,均为白色。 成鸟冬羽:与夏羽相似,但头部白色,头顶及枕部缀有淡褐色或灰黑色,在眼先后部和耳区有黑褐色斑块。 幼鸟:与成鸟冬羽相似,头顶、耳羽有暗褐色斑;初级飞羽、初级覆羽、大覆羽有黑褐色块斑或羽缘,小覆羽和小翼羽有棕褐色或黑褐色块斑,小覆羽更具黑色端斑和棕白色羽缘;次级飞羽具褐斑,越向内侧褐斑逐渐变小,尾羽末端黑褐色。 虹膜黑色,嘴黑色,脚红色;幼鸟脚褐色带红。 量衡度 (mm,g;据复旦大学、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 ♂♂(5) 一 349 26.4 290 107 41. 4 (342—365) (26—28) (273—300) (98—114) (40—43) ♀♀(4) 一 318 25.8 275 99 40. 8 (300—330) (25—27) (264—282) (90—104) (39—42) |
生物学描述 | 黑嘴鸥主要栖息于沿海潮间带泥质滩涂,也在沿海的人工养殖虾塘、鱼塘中停歇,此外还在沼泽地而且冬季则常见于港湾、海岛、码头、江河入海口等处活动,特别是船只云集的地方尤其多见,有时也出现在内陆湖泊。常结小群活动, 《浙江动物志?鸟类》 (1990)记述“有时也会混杂在其他鸥类中”。鸣声尖利似燕鸥:“eek eek”。 食物主要为甲壳类、鱼类、贝类、昆虫及其幼虫、蠕虫、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等,冬季也捡拾船只废弃的鱼类及其内脏等食物。 繁殖期5—6月,李玉祥等(1991)记录在辽宁双台河口保护区3月中旬迁来,繁殖期为5月初至7月中旬;杜进进(1996)记录在江苏盐城保护区4月中旬前后陆续迁来,5月初进入繁殖期,9月中、下旬迁走。营巢生境的选择,李玉祥等(1991)记述多为沿海滩涂,分布有一些低矮的植物,如碱蓬、盐吸等处。赵延茂等(1994)记述是在沟汊较多、地势低洼、能被大潮淹没的滩涂上。通常营巢于开阔的沿海滩涂地带,特别是长有碱蓬、獐茅、补血草等低矮盐碱植物,不受潮水影响的无水盐碱地上,或在河口泥质滩涂上。也在潮间带边缘或受潮水影响较小的潮间带稍高的土丘上营巢。巢多置于地上,或高出周围地面的土墩上(赵正阶,1995)。雌雄鸟共同营巢。巢形为盘状,巢材为枯碱蓬茎叶、獐茅和菌陈蒿等盐碱地植物(赵正阶,1995);为干碱蓬、三棱草、大苇茎等(赵延茂等,1994);或为盐吸、碱蓬、白刺等植物茎杆组成(李玉祥等,1991)。巢的大小,赵延茂等(1994)在黄河三角洲测8巢,外径为:19. 3 cm×21. 5(13—25×15—27)cm;内径:10.3 cm×11(9—12×9—15)cm;巢高:7. 4(2. 5—16)cm;巢深:6.5(4—10)cm。杜进进(1994)在江苏盐城保护区测10巢,外径为:33. 4(26.0—42.0)cm;内径:14.4(12.5—16.5)cm; 巢 高:5.4(4.5—7.0)cm;巢深:3.6(2.5—4.2)cm。 每窝产卵1—3枚,多数为3枚,少数为1—2枚。杜进进(1994)于1987年统计24巢,3枚的占75%,2枚的占12.5%,1枚的占4.2%,8.3%的巢无卵。 卵的量衡度:赵延茂等(1994)测17枚卵,平均重33.2(30.0—36.5)g,大小为49. 9 mm×36(47. 0—52.4×34.3—41.1)mm。杜进进等(1994)测20枚卵,平均重量为31. 2(24. 8—35.5)g,大小为48 mm×35(42—52×30—38)mm。卵为椭圆形,暗绿色(李玉祥等,1991);或梨形,沙黄色沾绿(赵正阶,1995);或粉绿色(赵延茂 等,1994)。卵上布以暗褐色至黑褐色的斑和点。 黑嘴鸥卵的孵化期为21—23天,雏鸟全身被绒羽,呈黄褐色,上体具黑褐至黑色的斑块和斑纹。嘴黑色,脚肉红色至棕褐色。 黑嘴鸥仅在我国繁殖,其数量据黄启安(1994)最早估计,在3 000只以下。钱法文等(1999)调查,1997年1月福建沿海有934只越冬鸟;1997年12月在浙江沿海有2 974只越冬鸟(1998);苏化龙等(1998)调查,1997—1998年的冬季江苏有1 315只。侯韵秋等(2000)总结,1997—1998年中国东部沿海调查,冬季种群数量至少有4 725只。而繁殖种群的数量,王会等(1993)记录江苏射阳盐场1989—1990年有 1 510只。杜进进(1994)记录在江苏盐城保护区有1 000余只;赵延茂等(1994)记录,在黄河三角洲1993年6月上旬有140只;钱法文等(2000)记录1998年繁殖期后山东渤海海岸有成幼鸟共计1 299只。而侯韵秋等(2000)总结,1997—1998年中国东部沿海调查,夏季繁殖种群北起辽宁丹东东港市以西的大洋口(39°49′N,123°51′E)向南至江苏的掠港(32°45′N,120°50′E),在1998年繁殖开始时至少有4 465只,辽宁 沿海最多(2 478只),集中在双台子河口保护区(2 403只),其次是山东(988只)和江苏(979只)。 在盐城保护区黑嘴鸥繁殖期的天敌有白尾鹞和鹊鹞;人为拾取鸟卵危害也很大,数年前多达数百枚(杜进进,1994)。在山东渤海沿岸影响黑嘴鸥繁殖的因素为:①水体污染;②开采石油改变环境;③改变黄河入海口,破坏繁殖地生境;④取蛋(钱法文等,2000)。随着填海、建造虾塘等各种急剧发展的工程,黑嘴鸥喜爱的沿海泥滩和盐沼正受到严重威胁(Wang Hui et al.,1996)。 |
分布信息 | 国外非繁殖期见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朝鲜,韩国和越南北部。 ; 国内分布于河北(滦河口、秦皇岛市)、辽宁(双台子河口、盘锦、大凌河口)、黑龙江(逊克县)、江苏(射阳、大丰、东台)、山东(胶河、黄河三角洲、垦利、沾化、无棣、潍坊)(繁殖鸟);天津、河北(北戴河)、内蒙古(黄旗海、图木吉、乌拉盖、查干诺尔、多化、达赉湖)、辽宁(旅顺、丹东)、吉林(长春、四平、白城地区)、山东(青岛、昌邑)(旅鸟);上海(崇明)、江苏(灌云、盐城、寅阳、启东)、浙江(杭州、定海、普陀、宁波、镇海、海宁、奉化、椒江、玉环、温州、瓯海、温岭、乐清)、福建(福州、长乐、连江、霞浦、罗原、福清、莆田、同安、厦门、龙海、云霄、惠安、晋江、南安)、江西(鄱阳湖)、广东(番禺、海丰、珠海、深圳、澄海、揭阳)、广西(合浦、北部湾)、海南(琼山东寨港)、云南(宁蒗)、台湾(台北、新竹、宜兰、台中、彰化、嘉义、台南、高雄、台东)、香港(冬候鸟)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