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La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鸥形目 |
科名 | Laridae |
科中文名 | 鸥科 |
学名 | Sterna aurantia J.E.Gray, 1831 |
中文名 | 黄嘴河燕鸥 |
俗名 | Indian River Tern; River Tern; 黄嘴燕鸥;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中型燕鸥类。头顶部自前额至枕、后颈均为黑色,背、肩、翅的覆羽和飞羽、腰、尾均为暗灰色;颈和下体白色,下体沾灰;嘴黄色,脚红色。非繁殖羽额、头顶前部白色,头顶后部和枕黑白斑驳,嘴端显黑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采自云南盈江的标本描述) 成鸟夏羽:额、头顶、枕、后颈和眼下缘至耳区黑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眼下缘有一小的新月形白斑;背部深灰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亦为灰色,外侧两对尾羽几为白色;肩、翅上覆羽亦呈深灰色,与背同色,飞羽外翈和翅上外侧覆羽银灰色,初级飞羽先端黑褐色。颏、喉、眼以下头 侧、颈侧以及整个下体纯白色,下体或沾灰色。 成鸟冬羽:前额转白色,头顶和枕暗灰黑色而具白色纵纹,眼先、眼周和耳羽仍为黑色,余羽与夏羽相似。 幼鸟:前额和宽阔的眉纹白色,头黑褐色而具白色纵纹,上体、包括翅覆羽和尾羽褐色和灰色,具皮黄白色羽缘和黑色次端斑。 虹膜深褐色或蓝黑色;嘴黄色,冬季较暗且带有灰黑色尖端;脚和趾红色,爪角黑色。 量衡度 (mm,g;据杨岚等,1995;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 ♂(1) 156 455 41 284 193 21 ♀♀(2) 164,155 380,407 38.5,35 274,283 186,195 20,20 оо(3) 134 420 40 270 200 20 140,170 370,370 39,40 270,259 158,168 19,20 |
生物学描述 | 栖息于山地和平原上的江河地带、淡水湖泊、沼泽,偶见于海湾、海岸泥 滩等处。在内陆可达海拔600 m的高度。常单独或成2—3只的小群活动,频繁地在江河及附近或在河滩上空等处飞翔、回旋,少见停息。有时跟随江面船只,忽前忽后飞舞。飞行敏捷、轻快、悠闲。发现食物会急速落入水中甚至潜水捕食。主要食取鱼类、甲壳类和昆虫,也会取食蛙和蝌蚪等。彭燕章(1980)在云南记录一胃中有鲃科小鱼。 繁殖期2—5月,在干旱季节有的可以在11月一翌年6月,营巢于河川岸边光裸的沙地上。常结群营巢,也与其他燕鸥、剪嘴鸥及灰燕鸻在一起结群营巢,但巢群不大。巢为亲鸟在沙地上扒成的浅穴,通常每窝产卵3枚,偶而有2枚及4枚的。卵呈浅沙石色或皮黄色,被有褐色、红褐色或紫褐色斑点。卵的量度为38—45 mm×29—40 mm。雌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18—19天,或更长,幼鸟在羽毛丰满3周后能独立生活。 黄嘴河燕鸥在世界上分布范围较小,是研究得最少的燕鸥类之一,在我国更是分布狭窄,数量稀少。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东部,印度的大部分,尼泊尔,中南半岛的西部、中部直至南部湄公河三角洲(留鸟)。 ; 国内仅分布于云南(西部盈江、潞西、瑞丽、龙川江和南部西双版纳橄榄坝)(留鸟)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