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La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鸥形目 |
科名 | Laridae |
科中文名 | 鸥科 |
学名 | Sterna hirundo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普通燕鸥 |
引证 | Sterna Hirundo (sic!) Linnaeus,1758,Syst.Nat.,ed.10,1:137 (Sweden).; |
俗名 | Common Tern; Nordmann's Tern; Tibetan Tern; 长翅海燕; 长翎海燕; 钓鱼郎; 黑顶燕鸥; 西藏海燕; 燕鸥;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中型燕鸥。嘴黑色或带红色,头顶自嘴基至后枕及后颈黑色,翕羽及双翅暗灰色,翅的外沿,包括外侧初级飞羽灰色或暗,身体余部白色,下体沾淡灰至淡紫色,外侧尾羽延长,尾呈深叉状,双翅摺合时翼尖达尾尖,脚黑色或稍带红色。冬羽头顶有暗色纵纹,其余似夏羽。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采自河北大蒲口的东北亚种描述) 成鸟夏羽:从前额经眼至后枕及后颈上部的整个头顶黑色,背、肩和翅上覆羽灰色;下颈、腰、尾上覆羽和尾羽白色;外侧尾羽延长,外翈黑色。嘴基、眼以下的颊部、颈侧白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黑色,其余各枚暗灰色,羽轴白色,外翈羽缘沾银灰色,内翈具宽阔的白缘,成楔形白斑,各羽白斑由外向内渐次变小;次级飞羽灰色,内翈羽缘白色。颏、喉和下体白色,胸腹葡萄灰色,沾有褐色。 成鸟冬羽:前额白色,头顶前部白色,向后显现黑色纵斑。余羽与夏羽相似。 幼鸟:和成鸟冬羽相似,但翅和上体各羽具白色羽缘和黑色次端斑,肩羽灰黑暗色较深。 虹膜暗褐色,嘴纯黑色,脚乌褐色。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 ♂♂(6) 135 363 34.6 267 151 19.1 (105—175) (335—385) (32.4—35.7) (264—270) (141—162) (18.4—19.9) ♀♀(4) 154 348 34.0 271 148 19.2 (120—186) (323—371) (30.2—36.0) (257—285) (133—165) (18.8—19.7)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 主要栖息于平原、荒漠、高原、盆地的草地、湖泊、河流、水库、沼泽、水塘、水渠、稻田等淡水水域,有时也出现于河口、港湾、海岸和沿海的沼泽与水塘。单独或结小群活动,小群通常3—5只,多时可达10余只及几十只。有时也与其他鸥类或燕鸥类混群。经常频繁地飞翔在水面上,缓慢扑翅,然后飞行轻巧快速,或鼓翅较少地滑翔很久。也常见鼓动双翅悬停在水面上空,头、嘴垂直向下凝视水面,一经发现食饵,急速俯冲入水啄取,后跃出水面,边飞边吞食。也在退潮海滩觅食。有时漂浮水面或停歇在河滩、沼泽间休息。当受惊或同伴遇难时发出嘎嘎叫声,盘旋于空中,注视不去。繁殖季节敢于俯冲攻击入侵巢区的其他物种。通常叫声沙哑似“keerar”。 食物主要为小鱼、小虾、其他甲壳动物、昆虫以及蜥蜴类。钱燕文等(1965)在新疆南部剖检3只鸟胃,均有小鱼,其中1胃有6条之多,另2胃有昆虫和龙虱幼虫。西藏鸟类志(1983)记载,经剖胃检查,此鸟食物为小鱼,如条鳅、裸鲤还有叫蜂幼虫等。 繁殖期5—7月,在甘肃地区及西藏江孜均为4月中旬迁至,9月离去,结群繁殖,有时也有单独结对的,或与其他鸥类混群营巢。巢通常营筑于湖泊、河流岸边、河滩、沼泽草地、沙地甚至石质河床里。也在沼泽中的土堆或漂浮的芦苇或其他植物堆上营巢。巢简陋,以芦苇或干草在基质上筑成,有时无衬垫物,有时有少许枯草及鸟羽,巢的大小为外径22—25 cm,内径12—16 cm,深3—5.5 cm。每窝产卵3—4枚或2—5枚,3枚者较多。一个繁殖季节繁殖一窝。卵呈灰绿色、赭褐色或橄榄绿色。被有大小不等的褐色或灰褐色、黑色的斑点和斑纹。卵的大小为37—44 mm×28—33 mm,重16—20 g(赵正阶,1995)。西藏鸟类志记载(1983)30个卵平均大小为42.5 mm×30mm。第1枚卵产出后亲鸟即开始孵卵,雌雄轮流抱孵。孵化期20—24天(赵正阶,1995);18—20天(甘肃脊椎动物志,1991);22—28天(蔡其侃,1995);雏鸟早成性,孵出后身披沙棕色绒羽,出壳不久即能行走离巢,跟随亲鸟隐没在草丛中,也能入水游泳。经亲鸟喂食约1个月后即能飞翔。 普通燕鸥在国内是繁殖鸟和旅鸟。冬季都到印度洋和东南亚的北回归线以南地区甚至赤道附近去越冬。国内分布广泛,数量一般。香港在1995年10月3日记录到秋季迁飞过境时的最大数量为400只(Carey et al.,2001)据Williams(2000)记录,河北省北戴河秋季迁飞经过的数量调查,1986年自8月19日至10月13日有763只,1987年至10月11日止的秋季调查记录到3 540只,1990年10月23日前的秋季调查记录到1 275只。台湾1977年1月1日在台北挖子尾记录到最大数量150只(吴永华,1995)。冬季可能在国内局部地区会见到迁飞过境较迟的结群,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 |
分布信息 | 国内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繁殖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台湾、香港(旅鸟) ; 国外繁殖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地区以至北美洲的温带地区;而在非洲,南亚,东南亚,大洋洲,环澳大利亚,中美洲,南美洲的沿海以及海中岛屿越冬。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普通燕鸥全世界有4个亚种,在中国有3个亚种分布。S.h.hirundo分布于北美洲和南美北部,大西洋中岛屿、欧洲、北非、西非海岸、中东、西亚、黑海、里海至叶尼塞河河谷,在北回归线南部越冬。S.h.tibetana 分布于土耳其斯坦,蒙古西部和我国四川、青藏高原等处,在东印度洋越冬。S.h.longipennis 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北部,南至中国东北部,在东南亚及澳大利亚沿海越冬。S.h.minussensis 分布于中亚经过贝加尔地区至蒙古北部,中国新疆北部和西藏南部,主要在印度洋北部越冬。按世界主要学者(Peters,1976;Harrison,1983;Howard and Moore,1991;del Hoyo et al.,1996)上述4亚种中 S.h.hirundo 未见在中国有分布,而 S.h.minussesis 在中国新疆北部和西藏南部有分布;其余两个亚种在我国境内都有分布。香港的记录也说明基本符合此情况,在香港有 longipennis 亚种和可能是 tibetana 以亚种及minussensis亚种(Carey et al.,2001)。然而郑作新(1976,1987,2000)认为 S.h.minussensis 在中国没有分布记录,而在新疆及陕西北部等地区的是S.h.hirundo 亚种,但根据 del Hoyo et al.(1996),hirundo 亚种分布区达到俄罗斯叶尼塞河谷,而冬季迁至北回归线以南越冬,在新疆地区出现是可能的。但郑作新是把它作为繁殖鸟记录的,究竟是 hirundo 亚种繁殖分布区的扩大还是应该属于 minussensis 亚种,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据 williams 等(2000),1986年9月14日在北戴河确认迁飞普通燕鸥中有1只是S.h.minussensis亚种,并论及de schauensee(1984)认为在中国西部本亚种也出现过,但郑作新没有列入(1987)。国内涉及分布地的文献,大量的对东部地区的东北亚种未 作亚种确认,本文中凡此情况,虽列在东北亚种栏下,但均在地名前冠以“?”号。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