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La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鸥形目 |
科名 | Laridae |
科中文名 | 鸥科 |
学名 | Thalasseus bernsteini Schlegel, 1903 |
中文名 | 黑嘴端凤头燕鸥 |
引证 | Sterna zimmermanni Reichenow,1903,Orn.Monatsb.,11:82(Kiaochow,Shandong,China).; |
俗名 | Chinese Crested Tern; Chinese Lesser Crested Tern; 中华凤头燕鸥;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大型燕鸥。与小凤头燕鸥相似,但上体淡灰色而接近白色,初级飞羽深灰色;嘴端明显呈黑色。与大凤头燕鸥相比,嘴部的黄色偏橙红。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采自福州的标本描述) 成鸟夏羽:前额、头顶、枕及冠羽黑色,或头顶杂有白斑(是白色羽基呈现所致),后颈白色;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均浅灰色,外侧尾羽较长,逐渐变尖,尾呈深叉状;头侧黑色自眼先经过眼的下缘直至后枕,肩、翅上覆羽亦浅灰色;飞羽灰白色,羽轴白色,外侧数枚初级飞羽较暗,第1枚初级飞羽的外翈及第1—5枚初级飞羽内翈近羽轴处偏黑色,内翈具楔形白斑;颏、喉、颊、颈侧和下体均白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珠 灰色。 成鸟冬羽:前额和头顶白色,头顶各羽端部黑色形成头顶具黑色纵纹,枕冠较小。 幼鸟:与成鸟冬羽相似。黑色枕冠小;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几呈白色,微缀有褐色,尾尖较暗;双翅稍暗褐色而各羽具白色羽缘,翅内侧灰色较淡,有二道暗色横带。 虹膜褐色,嘴橘黄色,先端黑色;冬季嘴端黄色,其后具黑色次端斑;脚和趾黑色。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 ♂♂(2) 一,251 466,462 58.9,56.7 324,322 180,166 22.7,28.0 ♀(1) 一 450 55 318 168 25.4 о(1) 一 434 58.9 335 157 27.0 |
生物学描述 | 栖息于海岸岛屿或海湾岛屿,食物可能为鱼虾类,具体不详。繁殖期可能 在5—6月,在沿海小岛上与大凤头燕鸥一起结群繁殖,营巢于有稀疏低矮植物的砂石地面。叫声沙哑。数量极为稀少。 现状 黑嘴端凤头燕鸥是一种知之甚少的鸟类,曾用名有Sterna bernsteini和Sterna bergii bernsteinii(Mees,1975)以及 Thalasseus zimmermanni。现处于极度濒危状态,目前被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BirdLife International)列为极危物种。最后一次采集到标本是1937年在青岛附近的 Tsangkow 和山东海岸外的沐官岛,共21号标本(Shaw,1938)。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存有2号1937年6月21日在沐官岛采集的标本,另存有1925年4月在福州采集到的2号标本。La Touche(1931—1934)记录Vaughan和Jones在9月份广东沿海见过2次,一次是在台风以后,年份不详。另外收到过来自福建的2号标本,其余情况不详。最近的记录是1980年7月在泰国南部的Libong附近见到10只鸟(del Hoyo et al.,1996)。2000年6月至7月初台湾生态摄影师 梁皆得在福建沿海马祖列岛燕鸥保护区的一个小岛上拍摄到大凤头燕鸥繁殖结群中的黑嘴端凤头燕鸥,有4对繁殖亲鸟在巢位上抱暖雏鸟。每对亲鸟有一只成功孵出正常生长的雏鸟。这是对这种鸟类的第1次确切的野外生态记录,证实了长期以来处于怀疑中的本物种尚未绝灭。摄录揭示了繁殖期的成鸟、孵卵、雏鸟、觅食及其他动态等,照片显示黑嘴端凤头燕鸥的巢位之间以及与大凤头燕鸥的巢位之间约有一个鸟身位长度的间隔距离。本次发现提示了附近一些海岛上也可能还会存在本种燕鸥。此后,2004年7月28日一8月2日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研究人员在浙江象山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发现小群黑嘴端凤头燕鸥,并估计数量在12只左右;2004年8月14—15日福建省林业厅调查人员在福建长乐市闵江河口发现2只黑嘴端凤头燕鸥 |
分布信息 | 国内分布于山东(沿海、青岛)(繁殖鸟);福建(沿海、福州、马祖岛)、广东沿海(旅鸟) ; 国外分布于泰国湾,加里曼丹岛的北部沿海地区以及菲律宾的中部和北部岛屿和沿海地区(冬候鸟)。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