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Campephagidae |
科中文名 | 山椒鸟科 |
学名 | Hemipus picatus (Sykes), 1832 |
中文名 | 褐背鹊鵙 |
引证 | Hemipus picatus capitalis,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1980, 115; Deignan, 1945, 280—281.; Muscicapa picata Sykes, 1832, Proc. Zool. Sec. London: 85(模式产地:印度德干 Dukhun)。; |
俗名 | 褐背花伯劳《鸟类试编》;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形小。雄鸟自头至上背皆黑;上体褐色;背、腰大都杂以白色;翅黑;翼上覆羽具明显的白斑;内侧飞羽则具白色外缘;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色;外侧尾羽具白端;下体淡葡萄褐。雌鸟头、颈和脸部与背同色,余与雄鸟相似。 |
形态描述 | 形态 (H. p. capitalis,采自云南) 雄性成鸟:自额至上背以及头侧亮黑;背、腰和肩羽污褐;下背微白;腰羽羽基大都白色,明显外露;后部腰羽纯白,有如白腰带覆盖于黑色尾覆羽上;飞羽和初级覆羽褐黑,内侧飞羽转黑褐,并具白色狭缘;内侧大覆羽外9和中覆羽先端亦白,余覆羽与背部同色;尾黑;外侧4—5枚尾羽先端纯白,白端于外侧尾羽渐形宽阔;颏、颊下方及颈侧白色;余下体转淡葡萄褐;尾一下覆羽白色;翼缘亦白;翼下覆羽黑、白相杂。 雌性成鸟:额、头顶至颈,脸以及背部同为污褐色;耳羽较深;两翅和尾少黑,呈暗褐色,下体较雄鸟淡。 雄性幼鸟(1960年1月4日采自云南勐腊):与雌鸟相似。 雌性幼鸟(1960年4月8日采自云南橄榄坝):与雌性成鸟相似,唯自头至背以及肩羽杂以茶黄色斑;翼上覆羽白色部分缀以淡葡萄褐;整个下体亮丝白色,微沾染淡葡萄褐。 虹膜棕色或棕红色;嘴和脚黑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6) 9.4 138.6 11.9 63.6 641 13.4 (7—12) (132—148) (11—13) (58.5—67) (58—69) (12.5—14) ♀♀(15) 10.1 141.1 11.6 63.9 65.4 13.4 (7—14) (136—152) (10.5—12.5) (60.5—67.5) (61—69.5) (12.5—14)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于海拔约2,100米以下的开阔次生林、针阔混交林中,也见于林缘、公路边或坝区的树丛间,或见于雨林。多在中、小乔木中层活动,或在高大乔木树冠觅食。结群、成对或单独活动。取食行为颇似鹟类,能袭捕飞虫为食。于1月(1只)、2月(1只)、3月(2只)、4月(4只)、5月(4只)、6月(2只)和7月(2只)采自云南的16只胃内含物全部为昆虫,其中有鞘翅目昆虫(8次)、蜂类(4次)、半翅目昆虫蝽象等(2次)、蛾类、蜻蜓、蝇类和叶蝉类(各1次)。3月采自贵州的鸟胃内纯系甲虫(胡鸿兴等,1978)。 1960年4月8日在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采得1只出飞不久的幼鸟,嘴角尚软(形态见前文)0 1964年8月26日获自云南景东的1只雄鸟,第二至第三枚初级飞羽正在脱换,羽根部被鞘,其余飞羽除第一枚未换外均已换成新羽,尾羽正进行脱换。 |
分布信息 | 自印度,斯里兰卡,向东沿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 云南西部、南部西双版纳及东南部,贵州中部及罗甸,广西西南部(留鸟)。;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获自云南西南部西盟(1♂,1月)、腾冲(1♂,5月)、盈江(1♂,5月)、耿马(1♂,5月)、双江(1♂,6月)的5只雄鸟,以及盈江(2♀♀,4月—5月)、永德(1♀,4月)、潞西(2♀♀,3月—4月)等地的5只雌鸟,下体较云南西部,西双版纳等地的同季节标本浅淡,是否为指名亚种在上述地区的分布,抑或其它种群的地理分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亚种分化 褐背鹊鵙分化有4个亚种,见于中国的仅1个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八卷 雀形目 (阔嘴鸟科 和平鸟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