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Campephagidae |
科中文名 | 山椒鸟科 |
学名 | Pericrocotus ethologus ethologus ethologus Bangs et Phillips, 1914 |
中文名 | 指名亚种 |
引证 | Pericrocotus brevinostris ethologus Bangs et Phillips, 1914, Bull. Mus. Comp. Zool. 58:, 282(模式产地:湖北兴山)。; Pericrocotus brevirostris styani Stuart Baker, 1920, Bull. Brit. Orn. C1. 40: 117(模式产地:四川)。;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雄鸟自头至背亮黑;喉亦黑;下背至尾上覆羽以及下体赤红色;翅黑,具朱红色翼斑;第一枚飞羽外缘粉红色,最内侧2—4枚飞羽具红缘;尾黑;中央第二枚尾羽黑色,外缘以红色;外侧尾羽红而基部黑色。雌鸟额基和眼前上方微黄;头顶和颈暗褐灰或灰褐;背沾黄绿;腰和尾上覆羽橄榄绿黄;翅褐黑,具黄色翼斑;尾羽黄色代替雄鸟的红色部分;颊和耳羽灰色;颏黄白;余下体黄色。与灰喉山椒鸟和短嘴山椒鸟易于混淆,其区别分别见该二种的“鉴别特征”。 |
形态描述 | 形态 (P. e. ethologus,采自云南) 雄性成鸟:头、颈、背和肩羽皆黑,具金属光泽;腰、尾上覆羽赤红;翅黑;第一枚初级飞羽狭缘以粉红色;第二枚初级飞羽内翈中部具桔红色斑,内侧飞羽此斑渐形宽大,最内侧2枚飞羽内翈几纯黑;第五枚初级飞羽至最后第三枚飞羽外翈中部具赤红色宽斑;内侧第三、四枚飞羽的红斑沿外缘延伸至近端处;第三至第五枚初级飞羽先端狭缘以白色;大覆羽具赤红色宽端斑;中央尾羽黑色;次一对亦黑,外翈先端大都赤红色,端部纯黑;余尾羽红色,基部概黑;头侧和喉部污黑,前者略具金属光泽,有的喉部稍具反光;余下体赤红,羽片近基部及羽端或多或少呈黄色;翼缘和翼下覆羽淡橙红。 雌性成鸟:额基、眼先和眼前部上方缀以黄色;头顶、枕、颈及背部暗褐灰或暗灰褐;背部染绿;腰和尾上覆羽橄榄绿黄;翅褐黑;第五枚飞羽至内侧第三枚飞羽中部具黄色宽斑;第三一五枚初级飞羽先端狭缘以白色;大覆羽具黄色窄端;中央尾羽黑色;次一对黑而外翈中部黄色;余尾羽先端黄色,基部具黑色斜斑;颊浅灰;耳羽与颊同色;眼后微黑;眼上、下睑带白色或黄白色;颏染黄白;喉白而渲染浅黄色;胸部以次、翼缘以及翼下覆羽皆黄,微缀以绿色。 雄性幼鸟(1956年8月27日采自云南丽江):额基和眼先上方微黄;前额和头顶暗褐灰;背和肩羽带橄榄绿色;尾上覆羽橄榄黄,概具白端和黑色次端斑;次级覆羽先端黄白;内侧飞羽端部外缘以淡黄色;头侧污白与黑色相杂;颏近白;喉部中央淡黄;下体黄色,布以灰黑色斑点。 雌性幼鸟(1956年8月30日采自云南丽江):额基和眼先上方稍沾黄色;头顶暗褐灰色;背部转橄榄绿;腰和尾上覆羽黄色;头部至背部羽片端白并具黑色次端斑;内侧飞羽先端外缘以黄色;次级覆羽端部黄白;头侧浅灰褐,斑杂不显;胸部以次黄色。 虹膜暗褐;嘴和脚均黑。 量衡度:(注:见图1) 雌鸟繁殖羽大都显得陈旧,背部少沾绿,冬羽一般都明显渲染以橄榄绿,有的几纯橄榄绿色,但沾染不多的个体亦有所见。喉部近白或缀以淡黄色。 |
分布信息 | 河北东北部东陵,河南伏牛山,山西南部,陕西南部太白、周至、洋县、西乡、佛坪、石泉、宁陕、汉阴,甘肃西南部卓尼、南部武山,青海东南部斑玛,四川北部松潘、西部康定至巴塘、西南部木里、西昌、美姑、雷波、屏山、米易、会东,贵州赤水、威宁、惠水、兴仁、罗甸、从江,湖北兴山(夏候鸟,旅鸟);冬季见于四川宝兴,云南大部分地区(除西南部,11月—2月),贵州兴义(11月)、惠水(12月);?东北[Hartert]。; 迁徙季节或冬季见于缅甸,泰国北部,老挝北部和越南北部。; |
分类学讨论 | 本亚种原以雄鸟下体羽片基部和羽端带橙黄色与 lactus 和 yvettae 相区别。就所查看的84只雄鸟标本,发现这一性状不甚稳定,例如在河北东陵采自同一季节的32只雄鸟标本(4♂♂,5月;18♂♂,6月;10♂♂,9月),赤红色除有深浅之分外,橙黄色羽端尚有宽窄之别;此外,亦有因制作标本的技术造成羽片密集与松散不整致使赤红色和橙黄色形成或多或少的结果。与 latetus(10♂♂)和 yvettae (12♂♂)相较,赤红色稍浅,尤以下腹部,个别标本下体羽端无黄色,以致赤红色深于 laetus。雌鸟下体一般较其它二亚种浅淡,微沾灰绿色;所查64只雌体标本中,少部分下体的黄色与 yvettae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八卷 雀形目 (阔嘴鸟科 和平鸟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