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Campephagidae |
科中文名 | 山椒鸟科 |
学名 | Pericrocotus flammeus (Forster), 1781 |
中文名 | 赤红山椒鸟 |
引证 | Pericrocotus flammeus elegans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1980; Pericrocotus speciosus,Baker, 1924, 2;319—323. ; Muscicapa flammea Forster, 1781, in Pennant, Ind. Zool.: 25(未指定模式产地:斯里兰卡,据 Whistler et Kinnear)。; Pericrocotus speciosus elegans, Deignan, 1945, 273—274.; |
俗名 | 红十字鸟(南名); 朱红山椒鸟《鸟类试编》;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P. flammeus 为 Pericrocotus 属在中国体形最大的一种,羽色与 P. ethologus略似,唯雄鸟有5—6枚内侧飞羽先端具椭圆形红斑,有别于后者雄鸟仅于内侧飞羽第三至第四枚具红色羽缘连于翼斑,雌鸟内侧飞羽外翈先端具黄斑或黄缘,而 P. ethologus 内侧飞羽黑色而无斑。 雄鸟整个头部至背部亮黑;腰、尾上覆羽和下体猩红;两翅黑色;具宽阔猩红色翼斑;内侧数枚飞羽先端有椭圆形红斑;中央尾羽黑色,外侧尾羽大都红色,基部黑色。 雌鸟前头、颊、耳羽及整个下体均黄;头顶至背褐灰色;腰、尾上覆羽橄榄黄;翅与雄鸟同,黄色代替红色;尾黑,中央次一对尾羽先端和外41T黄色,其余尾羽具黄色先端。 |
形态描述 | 形态 (P. f. elegans,采自云南) 雄性成鸟:整个头部、颈、背以及肩羽辉蓝黑色;腰、尾上覆羽、胸部以次猩红,或多或少渲染以橙色;肛周白;翅黑色,除第一至第二枚初级飞羽和最内侧飞羽外,其余飞羽基部和大覆羽先端猩红,有的标本第二至第五枚初级飞羽先端外缘以粉白色;内侧第二枚飞羽向外数枚先端具椭圆形红斑或红缘;中央尾羽黑色,先端大都具或窄或宽的红缘;其余尾羽红色,具黑色羽基;翼缘和翼下覆羽桔红色。 雌性成鸟:前头和短眉纹深黄;头顶前部转淡而沾灰.头顶后部、背、肩羽以及小覆羽污褐灰而微沾橄榄绿;腰、尾上覆羽橄榄黄;翅与雄鸟同,但黄色代替红色;中央尾羽黑色,次一对亦黑,内翈端部和外翈先端大部为黄色;其它尾羽基部黑色,先端黄;眼先灰黑,眼后稍淡;眼上、下睑鲜黄;头、颈两侧以及整个下体铬黄,胸部浓著;体侧渲染绿色;翼缘和翼一下覆羽鲜黄。 雄性幼鸟(1959年5月17日采自云南勐腊):与雌鸟酷似,唯额基、眉纹缀橙红;喉和胸微染橙色。 雌性幼鸟(1964年8月1日及9月2日采自云南景东):额深黄色,头顶前部转浅,至背部呈暗褐灰,头顶至背部各羽概具浅端和暗色次端斑,头顶尚染以绿色;腰和尾上覆羽黄色浓暗,并具横斑;余与雌性成鸟同。 虹膜棕色、棕红、暗棕或褐色;嘴和脚黑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50) 29.2 205.4 15.0 100.3 103.5 18.3 (22—35) (185—223) (13—16.5) (94—102.5) (92—113) (16—19) ♀♀(23) 27.8 201.3 14.0 97.2 92.9 18.2 (22—32) (182—220) (92.5—101) (92.5—101) (92—104) (17—19)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于海拔约2,100米以下的山地和平原的雨林、季雨林、次生阔叶林,也见于松林、稀树草地或开垦的耕地。结群活动,繁殖季节大都成对。在云南,多次观察得雄鸟在4月间仍单独活动,5月间亦有成群活动的现象。性活泼,喜结集于乔木冠部觅食,少见停息。曾见与灰喉山椒鸟和粉红山椒鸟混群活动,或与其它鸟混群。鸣声尖细而单调,如“spee-spee”,多在飞行时且飞且鸣,停息时甚少鸣唱。当由一树转移他树时,常由一鸟领先,余鸟一一相继飞去。 主食昆虫。根据1月(5只)、2月(7只)、3月(3只)、4月(15只)、5月(7只)、6月(15只)、7月(4只)、8月(1只)和9月(4只)采自云南的61只鸟胃分析结果,所食以昆虫占主要成份。计有鞘翅目昆虫(20次)、鳞翅目幼虫(16次)、蜻蜓目昆虫和直翅目蝗虫、螽蟖、蚱蜢等(各4次)等,还有瓢虫、双翅目蝇类和同翅目蝉类等(各2次)、萤火虫、蜂类及其幼虫(各1次),其它昆虫残体(11次),蜘蛛(1次);植物性物质有果实(3次)、种子(2次)、草莓(1次)和叶片(1次)。采自贵州(3月)的鸟胃内含物有甲虫、蝗虫及其它昆虫,尚有少量植物种子(胡鸿兴等,1978)。郑作新等(1963,1973)剖验4月和5月采自云南的7只鸟胃,内含物纯为昆虫,有鳞翅目昆虫及其幼虫、蝉类、铜绿金龟甲、蝽象和其它昆 虫;分析64只(2—4月)采自海南岛的鸟胃,内含物中昆虫占90%以上。 1960年3月7日在云南勐海观察得雌、雄两性已有追逐行为,雄鸟睾丸已膨大。1962年4月26日获自云南芒市(海拔970米)的1只雄鸟,睾丸颇发育,达15×10毫米。1956年4月至5月间在云南东南部采得数只雌鸟和雄鸟均具孵斑。1957年5月5日采自云南思茅的1只尚被有黄色体羽的雄鸟,睾丸甚膨大,可见未换成鸟体羽的雄鸟有参加繁殖的可能性。 7月获自广西西南部崇左的标本,体羽正进行脱换,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已换新羽。 9月中旬采自云南景东的1只雄鸟,第四枚飞羽羽芽方露,第五枚羽根被鞘;尾羽除左侧3枚及右侧2枚已脱换外,余正进行脱换,羽根均被鞘。1只雌鸟飞羽已完全换成新羽;尾羽在换羽中,羽根均被鞘。 1979年1月6日采自云南盈江的1只雄性幼鸟,前头、两翅和尾羽的黄色概染橙红;腰和尾上覆羽亦微沾橙色。1979年1月10日采自盈江和1960年2月14日采自云南孟连以及1959年5月10日采自云南勐腊的雄性幼鸟,前额渲染或深或浅的橙红色或红色;头顶前部转橄榄黄;腰和尾上覆羽染有橙色;外侧尾羽先端转橙色;喉和胸微缀橙色;余与雌鸟同。1960年1月21日采自云南景洪、1959年3月17日采自云南勐腊、1975年4月13日采自云南金平、1977年7月26日采自广西崇左的雄性幼鸟,与雌鸟相似。采自广西的标本腰和尾上覆羽沾橙红,尾上覆羽后部灰黑染黄,羽端白而具黑色次端斑;外侧尾羽先端橙红;金平标本与广西标本相似,唯内侧1枚飞羽翼斑和椭圆斑橙红。1959年3月19日采自云南勐腊的雄性幼鸟与雌鸟近似,唯左侧中央次一枚尾羽已换新羽,羽端橙红色,根部被鞘。1958年4月30日和1959年6月4日采自云南勐腊的雄性幼鸟,前者前头缀黄,或多或少杂以橙红色,腰羽橄榄黄,尾上覆羽后部红色,左翅第一枚次级飞羽翼斑橙红;睑、喉侧、下胸和胸侧杂以橙红色,余与雌鸟同;后者下背和腰杂有鲜红色羽片,尾上覆羽染以橙色,最外侧1枚尾羽及第四枚尾羽先端橙红,外侧尾羽深黄,翼斑渲染橙色,下体普遍沾橙红。1959年5月11日采自云南勐腊的1只雄性幼鸟前头橙红,腰和尾上覆羽橄榄绿,数枚羽片缀暗红色,内侧飞羽翼斑和椭圆斑已示猩红色,尾羽先端猩红,喉侧和下体普遍染以橙色,尾下覆羽黄色。1960年5月22日采自云南盈江的1只雄性幼鸟以及1959年12月17日获自云南勐腊的雄性幼鸟,前额和眉纹红色与黄色相杂。盈江标本腰和尾上覆羽散有鲜红色羽片,内侧飞羽翼斑以及外侧尾羽先端橙色;头侧、喉部均微缀橙色,腹部若干枚羽片橙红色。勐腊标本背羽和肩羽杂有淡黄色纵纹,腰和尾上覆羽具暗色横斑,部分染有橙红色,两翅褐黑而缀黄,内侧飞羽翼斑橙色,腹纯黄,余与盈江标本同。1964年7月29日采自云南景东的雄性幼鸟,自额至颈以及头侧辉蓝黑,额和颊杂以红色和黄色羽片,头顶残留有暗灰色,背羽暗褐灰,混有辉蓝黑色羽片;腰和尾上覆羽鲜红,尚见橄榄黄旧羽;大覆羽先端、内侧飞羽和最内侧飞羽翼斑以及椭圆斑猩红色;最外侧尾羽具橙红色羽端;喉辉蓝黑,留有黄色旧羽;下体浅黄,有新脱换的猩红色羽片,翼缘和翼下覆羽散有猩红色新羽。1964年8月22日采自临沧的1只雄性幼鸟,整个头部至背辉蓝黑,喉部残留若干枚黄羽;除内侧5枚飞羽外,余均换成红色的新羽;同时,除外侧3对尾羽未换外,其余尾羽正脱换新羽;下体大都红色,并混杂有淡黄色旧羽。 |
分布信息 | 印度沿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群岛。; 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南部至东南部,福建中部,湖南南部,广西以及广东包括海南岛(留鸟)。;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Deignan (1946)对 P. flammeus 的亚种分化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区别特征:(1)体形;(2)两性初级飞羽不具斑的枚数;(3)雄鸟中央尾羽红色的范围;(4)羽色。 检查分布在中国的 P. flammeus 各亚种初级飞羽不具斑枚数的结果如下: elegans(云南):90只雄鸟中,除1只第一至第三枚初级飞羽不具斑外,89只第一和第二枚初级飞羽不具斑,占全体98.9%;38只雌鸟第一至二枚初级飞羽不具斑的有10只(26.3%),3枚不具斑的有28只(73.7%)。 fohkiensis(广东,广西):8只雄鸟全部第一至二枚初级飞羽不具斑。19只雌鸟中有16只第一至三枚不具斑(84.2%);2只第一至二枚不具斑(10.5%);1只第一至四枚不具斑(5.3%),但第三至四枚隐约可见有黄色的渲染。 fraterculus(海南岛):44只雄鸟第一至二枚初级飞羽全部不具斑(100%),其中1只左侧第一至三枚不具斑。21只雌鸟中有2只(9.5%)第一至二枚初级飞羽无斑,第三枚具微小黄斑,19只第一至三枚不具斑(90.5%)。 La Touche (1921)以云南东南部蒙自、屏边的雄鸟中央尾羽先端一半的红缘较 foh-kiensis 为宽,雌鸟头和背暗灰缀橄榄色,前头多黄,下体亦富于黄色而定为 P. s. bakeri据 Deignan(1946)对模式标本的检查,发现中央尾羽的红缘并不宽,而是狭窄的。查看与蒙自、屏边相距不远的江城、绿春、河口、马关等地的6只雄鸟,其中江城(1♂,6月)和绿春(1♂,5月)的标本无红缘,余4只雄鸟分别采自江城(6月)、绿春(4月)、河口(4月)和马关(6月),中央尾羽则具宽窄不一的红缘。由此可见,蒙自和屏边标本,中央尾羽红缘的范围并非亚种分化的性伏,而是个体间的一种变异。从中国其它地区的种群中也反映出这种情况。 elegans(65♂♂,云南):18只(27.7%)中央尾羽纯黑。4只(6.2%)中央尾羽端部红。43只(66.2%)中央尾羽具红缘,其中17只(26.2%)红缘狭窄如线,微见红色或红缘中断,11只(16.9%)红缘宽阔,约尾长之半,7只(10.8%)先端一半红色,8只(12.3%)中央尾羽外翈约三分之二红色。 fohkiensis(7♂♂,广东、广西):3只(42.9%)中央尾羽纯黑。1只(14.3%)中央尾羽先端红色。3只(42.9%)中央尾羽外翈具红缘,其中1只(14.3%)红缘狭窄。 fraterculus(34♂♂,海南岛):17只(50%)中央尾羽纯黑。3只(8.8%)中央尾羽先端具红色。14只(41.2%)中央尾羽外翈具红缘,其中1只(2.9%)红缘不显。 检查的标本中,有1只体羽主要呈黄色、尾羽开始转橙红的雄性幼鸟,其中央尾羽外缘微具红色。上列诸例中,雄性成鸟中央尾羽纯黑无红的并非鲜见,由此可知中央尾羽红色之有无或红色范围之大小,并无地理分化意义,亦非年龄变异,且与季节更无关。 据上述统计的两性初级飞羽不具斑的枚数,雄鸟中央尾羽红色之有无及范围之大小的不稳定,表示了这些性状是不能成为 Deignan 所提出作为亚种分化的标志,但各亚种的体形稍有差异,羽色的变异尚属稳定。 亚种分化 全世界计有17个亚种,分布干中国的有3个亚种。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赤红山椒鸟为山椒鸟属在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留居种类。据食性分析结果,此鸟食物以昆虫为主,虽摄食有瓢虫、蜻蜓、蝉等益虫,但所占比例极小,而以甲虫、鳞翅目幼虫等害虫为多数,当为保护的农林益鸟。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八卷 雀形目 (阔嘴鸟科 和平鸟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