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Corvidae |
科中文名 | 鸦科 |
学名 | Pseudopodoces humilis Hume, 1871 |
中文名 | 褐背拟地鸦 |
引证 | Podoces humilis Hume,1871,Ibis(3)1:408(模式产地:新疆莎车桑珠山口).; Pseudopodoces humilis saxicola Stresemann,1928,Orn.Monatsb.36:82(模式产地:青海西宁).; |
俗名 | Brown Ground Chough;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形比地鸦属小,仅比麻雀稍大。体羽蓬松、柔软,呈沙土褐色;翅短圆;嘴较长、稍曲。喜在地面奔跑,或站于土堆和土坎边缘地方,站立时双脚喜不停伸屈,行进为跳跃式。 |
形态描述 | 形态 眼先暗褐色,上体包括两翅覆羽沙褐,沾或多或少的黄褐色彩,翅羽较暗,近似暗灰褐,羽缘淡色,翼角亦较暗。颈部羽毛近白,但与下体的白色不连接。腰部稍淡;中央尾羽黑褐,边缘黄色,外次一对内翈亦黑褐,外翈主要呈黄褐色,其余尾羽淡黄白色;下体近白、沾土黄色。 虹膜暗褐或褐色;嘴和脚黑色。 幼鸟体色较深,有的喉部散布有稀少的暗色斑点。嘴显著比成鸟短,基部呈黄色,特别是下嘴、仅先端呈角褐。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61) 31.2 159 22 87.9 61 28.7 (25—43) (132—175) (18—27) (78—93) (53—71) (26—31) ♀♀(32) 32.4 152.2 20.5 84.2 60 27.8 (25—41) (133—171) (18—24) (76—87) (51—64) (25—32)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地栖鸟类。很活跃,很少见停息,总是不停地用双脚跳动着,在开阔的草原上寻食,特别易见于被鼠兔居住过或居住的地方,即鼠兔洞多的地方。据我们观察,这和它们遇不利情况能迅速逃进鼠洞有关。也喜欢站在稍突出的土堆或石头上,并不停伸屈双脚、轻轻的掮动翅膀这样一些行为。单个、成对或三五只小群活动,在育幼期常见亲鸟带领幼鸟一起活动。飞翔弱,它们很少主动起飞,飞得也低,一般不远飞,最多100m左右。胆较大,不甚畏人,并常到帐篷和居民点附近寻食。 在西藏3300—4500m之间的高原地方筑巢繁殖,用柔软的草和毛衬垫,巢在鼠兔的洞穴或自造。据Dresser报道巢有时放在地道末,长3.6m。卵每窝3—4枚,纯白色。卵大小22.9mm×16.4mm,繁殖季节是5—7月(Baker,1926)。 我们观察到4月中旬雌雄成对活动,雄性睾丸已膨大,检视2只为7.4mm×6.4mm;10mm×7mm;4月24日在青海湖布哈河开始见到衔毛筑巢,交尾在地上或墙头进行。雌雄共同营巢,营巢期达20余天。大约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我们在青海门源县发现6巢。巢均营于土坑或土壁废洞内(可能是鼢鼠或鼠兔洞)。经挖掘它的筑巢洞穴,洞口及洞道直径约6—9cm,距地面高度40—50cm,洞深1.5—2m;作巢处膨大,直径20cm,另一个35cm。从营巢环境看,一般都是利用天然或鼠类等动物的废弃洞穴,穴中近巢处的温度约20°左右。所见6巢雏卵情况是:8雏、5雏、4卵、6卵、6卵、6卵,以6枚为多(张晓爱1978年提供)。大致日产1卵,孵卵全由雌鸟承担,并多次观察到孵卵的雌鸟由雄鸟衔食喂之。孵化期15—20天;育雏期约20天,雌雄共同育雏及清理巢内清洁。我们观测二巢,外径280mm×300mm和190mm×260mm,内径240mm×260mm和140mm×160mm,深70和40mm,高100和60mm;测卵4枚,卵重3.2—3.7g,大小22.7(22—24)mm×1 6.2(16—17)mm。 据采自玉树的30个鸟胃分析,全为动物性食物,计有:鳞翅目夜蛾科幼虫、蝶类幼虫、鞘翅目金龟(虫甲)、叶(虫甲)、拟步(虫甲)、象(虫甲)、金针虫、芜青幼虫、双翅目蝇类幼虫和蛹、蚊类成虫、膜翅目蚁等昆虫。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四川西北部,西藏拉萨及昌都地区、阿里地区,新疆莎车,甘肃西南部临洮,宁夏南华山,在青海除东部农业区外几遍全境(留鸟)。 ;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九卷 雀形目 太平鸟科—岩鹨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