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Corvidae |
科中文名 | 鸦科 |
学名 | Urocissa erythrorhyncha Boddaert, 1783 |
中文名 | 红嘴蓝鹊 |
引证 | Corvus erythrorhyncha(sic)Boddaert,1783,Table Pl.enlum.Hist.Nat.38(模式产地:中 国).; |
俗名 | Red-billed Blue Magpie;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形中等大小,红嘴、长尾、蓝羽以及鸣叫声的噪杂多变,飞翔时的飘逸滑翔而在野外易于识别。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指名亚种、采自陕西秦岭标本) 雌雄同型。头、颈和胸黑色,但后头顶到后颈具一淡浅蓝紫的块斑;背和腰呈较暗的淡紫蓝色并沾灰;翅上覆羽亮淡紫蓝色;内侧次级飞羽,外侧次级飞羽外翈和初级飞羽的大部分外翈淡紫蓝色但具白尖;外侧初级飞羽的外翈淡蓝白,在翅折合时形成一条纹;初级飞羽内翈和外侧次级飞羽和翼下覆羽轴淡灰;尾上覆羽淡紫蓝具狭窄的淡蓝白色次端斑和较宽的黑色端斑;中央尾羽淡紫蓝具很宽的白色端斑,外侧尾羽亦是淡紫蓝色,但有很宽的黑色次端斑和白色宽端斑,外侧尾羽的内翈暗黑具一狭窄白斑和黑色端斑。下体至胸以下到腹部及尾下覆羽,其羽色由浅淡紫灰色逐渐变为乳白色。 虹膜淡红褐或红色,眼缘红色、橙红;嘴橙红,嘴尖稍淡;跗蹠及趾橙红,爪较淡。 幼鸟:羽色较成鸟暗一些,无成鸟的羽那样鲜艳;头部的块斑较成鸟淡,而且延伸 至前额。嘴淡蓝色;跗蹠为暗的浅黄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170.8 555 33.8 189.7 387.6 45.7 (151—192) (425—620) (30—37) (182—200) (275—430) (44—48) ♀♀(9) 160.7 537 32.2 185.4 373.6 43.7 (149—182) (421—575) (30—34.5) (182—194) (256—435) (42—45)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红嘴蓝鹊栖息于阔叶林中的鸟类,针阔混交林中也见到,但决不到纯针叶林中活动;常见于500—3500m的海拔高度之间,秦岭中常见于河流两岸的林间飞翔觅食,或山区林缘耕地上觅食。 常成对或几只甚至十多只在一起活动,在树枝间飞来飞去,在树上起飞时先是跳跃式地离开所停留的树枝,然后鼓动两翅飞行,当要向低的树枝或地面前进时,就由鼓翅飞行改为滑翔,两翅平伸,展开尾羽,随风飘荡,姿式优美,如落地面再向前跑几步;如向高枝飞行则均是鼓翅飞行。受惊时,则吃力的鼓动着两翅向远离惊恐的地方逃窜,并发出“zha-zha,zha-zha”的惊恐声,而此声音与平常的声音不同之处在于发音短促而连声鸣叫。其鸣声多变,有时似画眉鸟的鸣声,有时似带有啸声,有时似喜鹊叫声但又较高而尖锐。总之其鸣声较一般鸟类的鸣声复杂而多变,使长久在野外进行鸟类研究工作者有时也会迷惑起来。 据李桂垣等(1985)记述,在四川马边5月中旬曾采一鸟巢,巢筑于村边慈竹侧枝上,距地高8m,呈浅碗状,外壁用干细树枝构成,内垫以细长的树根。巢的大小:外径21cm×23cm;内径10cm×12cm;巢高14cm,巢深5cm。卵呈土黄色,卵面杂以紫色及红褐色点斑。雌鸟孵卵时尾羽伸出巢外。据5月11日观察,雄鸟每相隔15—30分钟喂雌鸟一次,其食性有金龟甲和樱桃等。杂食性,据34个鸟胃的剖检,内容物中动物性食物有鞘翅目金龟甲、叩头虫,直翅目蝗虫,双翅目苍蝇,鳞翅目幼虫以及蜗牛和雨蛙等。植物性食物包括胡颓子、花楸、蔷薇、苎麻、松等果实和种子。有时还有少量的玉米和小麦。 |
分布信息 | 国内分布于东北西南部,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以及长江下游诸省和云南,海南岛。 ; 国外分布于越南,泰国,老挝,锡金,印度等国。;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计有5个亚种,中国有3个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九卷 雀形目 太平鸟科—岩鹨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