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Fringillidae |
科中文名 | 雀科 |
学名 | 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锡嘴雀 |
引证 | Loxia coccothraustes Linnaeus 1758,Syst.Nat.ed.10,1:171(模式产地:欧洲南部).; |
俗名 | Hawfinch;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嘴粗大、铅蓝色;嘴基黑,喉部黑块显明;头近黄色,与灰褐色背部间有一灰色领环;黑色翅上的白斑很显明;尾黄褐色,末端白色;下体浅灰红,飞时翅下可见白斑。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指名亚种) 雄性成鸟:眼先、嘴基、颏和喉中央均黑色,额、头顶和头侧淡皮黄色,由前向后渐浓,至枕部和眉纹后段淡棕黄色;颈有一灰色阔带,直围至喉侧;肩和背茶褐,腰皮黄色;尾上覆羽棕色;中央尾羽基段黑,末段暗栗色,羽端白色;其余尾羽外翈黑栗色,先端污白,内翈羽基黑色,末端白色,所有尾羽末端均近方形;小覆羽暗灰;中覆羽近白;大覆羽外翈由灰到灰褐,内翈由浅灰栗至深灰栗色;小翼羽和初级覆羽是绒黑色;除三级飞羽苍褐色外,其余飞羽概黑色,并具蓝紫金属光泽;初级飞羽内翈中段有一白斑,内侧初级飞羽羽端近方形,内翈先端并有缺口;次级飞羽羽端近方形,但缺口不显;胸、腹均淡灰红色;下腹中央及尾下覆羽概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且近翼边的羽基污暗。 雌性成鸟:眼先及嘴基黑色,羽端土黄色,但不如雄鸟明显;喉部的黑斑也较浅淡;头顶多灰色,微沾污黄色,向后渐显茶褐色,至后颈最浓,直扩至眼纹处;背和肩较雄鸟浅淡;腰及尾上覆羽土黄色;胸部和两胁灰黄,后者稍映红;腹部多白色;余同雄鸟。 幼鸟:额至尾上覆羽淡茶褐色,翼上覆羽也浅淡;喉部无黑色而呈淡黄;胸部和体侧具黑褐色斑;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 虹膜红褐色;嘴铅蓝色,嘴峰稍淡,下嘴基部近白色,幼鸟的嘴红褐色而非铅色;脚肉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5) 54 184 20.3 104.5 64 20.5 (45—63) (165—203) (19—21.6) (101—108) (60—68) (19—22) ♀♀(16) 49.5 175.5 18.6 102 62 19.8 (40--59) (160—191) (17--20.2) (98—106) (57—67) (18—21.5) ○(1) 49.7 157 16 85 51 19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锡嘴雀栖息于平原、丘陵和低山区的阔叶林中和人造景观的苗圃、果园、鹿场和家禽场附近的人工林中,而少到高山的郁林中。平时集群生活,常见有十几只到百余只的大群,后者多在冬末春初到繁殖前,但在越冬地有单个活动者。我们多次在吉林土门岭和左家附近看到庞大的群体。性颇怯疑,尤其是在繁殖期,十分隐蔽。飞翔甚速,呈波形,两翼急剧扇动,呼呼作响。喜活动,在树枝上,横着身体向侧跳,有时连跳几下,多速每跳一次后身体即转180°。叫声是一种尖锐的或像歌鸲(Luscinia)一样不连贯的“tick”、“tzik”声,或者是两个音节的重复;这种叫声是在飞行时和在隐蔽处发出的。还有一种尖锐的“teee”和较长的,持续很久的嘶哑的“tzeep”哨音,或者是一种很细弱的,似乌鸫的“sreeee”的鸣声;这种叫声是该鸟最好的指示声。歌声很少被听到,它是一种持续的“tchee-tchee-turr-wee-wee”或“deek-waree-ree-ree”的旋律,且常在阔叶树尖上栖息时发出。 锡嘴雀的食物基本上以植物质为主,兼食昆虫,而且食物种类随地区和季节而异:我们在吉林省多年的剖胃检查,春季以柞、杨、柳叶芽、榆实等为主;夏季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秋季以植物的坚果、浆果为食,如榛子、松子、向日葵子及各种农作物种子等;冬季多窃食鹿场、禽场的玉米、小豆、黑豆和豆饼等。据李清涛(1959),锡嘴雀在带岭林区以树木种子为食,尤喜食红松种子。在河北省以玉米、高梁等为食(寿振黄,1936)。又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1961年5月24日在五营剖胃检查,全部为昆虫。 此鸟在兴安岭、哈尔滨帽儿山和长白山低山区繁殖,有一部分留在河北省北部繁殖。吉林东部和长白山区,见于5月中旬营巢。巢筑于幼龄柞、白桦或果树上,常置于稠密的叶簇中,比较隐蔽,颇难发现,故多年来均未观察到筑巢过程。巢用细树枝、细草茎及地衣等筑成,内垫鸟羽和兽毛,呈碗状。巢内径7.8—8.0cm、深4.0—5.0cm。每窝产卵3—7枚,通常4—5枚,卵大小(18枚)平均23.8(22—25)mm×1 7.6(14—18)mm。卵由长圆形到几乎圆形,呈暗灰绿色,具淡紫和褐色线状和点状斑。 主要由雌鸟孵卵,孵化期14天左右。雄鸟饲喂雌鸟,但有时也换孵。雏鸟由双亲抚育,留巢期10一11天。1959年6月28日,在长白山南坡漫江看到锡嘴雀老鸟领着5只出巢不久的幼鸟在风倒木周围跳跃。8月末9月初在长白山有集群现象,随后进行游荡生活,大部分南迁,部分到丘陵和山麓较低的地区。 |
分布信息 | 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留鸟),内蒙古东部,辽宁,宁夏泾源、银川,甘肃南部,山东,河南,湖北(旅鸟),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区(冬候鸟),台湾(冬季迷鸟)。 ; 从瑞典南部,西至英国,南至俄罗斯,日本和朝鲜半岛。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共有5个亚种,我国见有2个亚种。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锡嘴雀是食果肉又食种子的鸟类,在带岭林区春季苗圃中红松播种时是主要害鸟之一。据1957年春季以红松种子为饵料做鼠类数量统计时,每百个铗日能捕得锡嘴10余只(李清涛)。在吉林省鹿场每年冬季,尤其是大雪封山时,全天在畜舍周围活动,窃食鹿食,有时一网可捕数十只到百余只,又在老爷岭每值秋末大片向日蔡成熟时,被锡嘴破坏严重,造成很大损失。但此鸟容易驯养,可用来作各种游戏,饲为笼鸟。冬季可以适当地捕猎,以控制其种群数量,鸟肉亦可食用。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