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Fringillidae |
科中文名 | 雀科 |
学名 | Eophona migratoria Hartert, 1910 |
中文名 | 黑尾蜡嘴雀 |
引证 | Eophona melanura migratoria Hartert 1910,Vög.Pal.Faun.1:59(模式产地:Sidemi).; |
俗名 | Black-tailed Hawfinch;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形和羽色与黑头蜡嘴雀相似,但略小。雄鸟头部全黑;翼黑色而带白斑;体羽余部近灰色,上体较暗,腹侧各具焦黄色斑。雌鸟除翼和雄鸟同色外,体羽大致呈灰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指名亚种) 雄性成鸟:整个头部自嘴基至枕部以及头侧、颏、喉和颈侧均辉黑色;后颈、肩、背概暗灰褐色;腰、尾上覆羽较淡;中央尾羽亮黑,其余尾羽黑,而内翈稍显褐色,小覆羽灰褐;大、中覆羽亮浅紫黑色,小翼羽黑褐,初级覆羽辉黑而具白色羽端;飞羽亮紫黑色,内翈黑褐,外侧初级飞羽末端白色,内侧者具狭小白色端斑;外侧次级飞羽具白色羽端;下喉、胸和上腹浅灰色而略沾焦黄色;下腹及尾下覆羽白色;两胁和腹侧焦黄色;翼下覆羽和腋羽黑色,尖端具白色窄缘。 雌性成鸟:头部灰褐色;头侧、耳羽至喉银灰色;背、肩及三级飞羽灰黄褐色,腰及尾上覆羽近银灰色;尾羽灰褐色;翼覆羽概灰褐色;内侧次级飞羽灰黄褐色,外侧次级飞羽尖端带白色;初级飞羽外翈末段和羽端均具白缘;下体较雄白色淡,灰色较明显;腹侧和两胁微带焦黄色。 雄性幼鸟:翼和尾羽与雄鸟同色,但黑色较暗。 雌性幼鸟:大体与雌性成鸟相似,但上体色泽较浅,从头至腰均呈浅灰色;喉和腹部近白色;腹侧和两胁无焦黄色。 虹膜浅红褐色;嘴橙黄色,在繁殖期嘴基、会合线和尖端呈蓝黑色;脚肉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50.0 187.0 19.3 98.0 77.5 21.5 (45—55) (176—198) (18--20.5) (95—101) (76—84) (20—23) ♀♀(8) 42—45 174—190 17—20 93—99 68—78 20—23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黑尾蜡嘴雀基本上属于作物景观的鸟类,多栖息于平原的村庄附近、行道树上、公园和苗圃的高树上,也生活于丘陵和山区的阔叶林、丛林、灌木丛中,极少数在针阔混交林缘,而决不到针叶林深处,但有时却见于3 000m高山上。除繁殖期成对生活外,一般是结成小群活动,即在秋后南迁集群时一个群体数目也不超过30只以上,在越冬区多分散为几个个体或单个活动。性不大怯疑而又活泼,常在树枝上跳跃,并反复地从一树转动到另一树上。飞翔迅速,微呈波形,群体飞行时呼呼作响。 叫声是一种很响亮的“tek,tek”声;繁殖期雄鸟常发出美妙歌声。歌声是由多变的哨音和颤音构成,并且与赤胸或顶雀的音调很相似。在江浙一带的鸣声常同乌鸫(Turdus merula)的歌声很相似而混杂,难以区别。飞行时常发出一种“arh-arh-arh”的叫声。 食物以植物质为主,兼食昆虫;在东北从春到秋季以嫩叶、杂草种子、野生植物果实、各种谷类、昆虫、蠕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喂雏几乎全是昆虫。据寿振黄(1936),在河北啄食杂草种子、豌豆和昆虫及其幼虫。据郑作新等(1960)在湖南剖验17个鸟胃的结果,发现4—6月的3个鸟胃中有鞘翅目及其他昆虫和植物种子,12月的14个胃全部是野生植物果实。在广东成群在秋枫树上啄食种子,剖胃检验也多发现此树种子。冬季在贵州以野生植物果实和花蕊为食。 黑尾蜡雀在我国东北和长江流域繁殖。在东北6月份产卵,而在长江流域产卵较早,可在5月或6月。在吉林省长白山南麓东岗和汪清县,巢多筑于幼栎树上,少数在灌木丛中,牢固地固着在树干上,而且十分隐蔽。在四川多筑于马尾松上。巢材为干草和植物根等,内垫柔软的植物叶子、皮屑、须根等。浙江的巢多置于中等树或小树的大横枝上,并与灰喜鹊巢或乌鸫的巢筑在一起。巢颇大,深杯形,周边平滑而圆,由两部分组成:内层用竹叶、软草、蛛网及泥等密结而成,外层用卷须、嫩枝、嫩根等纠结着。据郑光美1957年6月5日在吉林省净月潭观察,巢筑于山间红松林中,距地面2m。巢外壁为宽约0.6cm的禾本科宽草及落叶松针,内壁一薄层致密的细根。编织紧密。巢外径9cm×14cm,内径6.5cm×7.5cm,深5.0、高8.0cm。内置5枚卵,青白色,具深褐色不规则的连续细纹,纹间杂有大斑。大小为22.7mm×17mm。据吉林省博物馆1958年8月12日所采一巢,巢材及卵色同上。3枚卵大小为23—24mm×17—18.5mm。又据关贯勋等(1952)在上海所采的两窝卵,分别为3枚和4枚。卵壳光滑,呈乳灰白至淡乳灰蓝色,具浅紫、灰褐及黑色网状、点状、棒状及蝌蚪状斑,密布钝端或均匀分布。卵的大小(10枚)为24.0(23.3—25.5)mm×17.8(17.5—18.7)mm。 8月初旬在长白山见到雏鸟随亲鸟飞翔于次生林间,9月见有集群现象。广东从11月开始是一群群飞来越冬,至4月间开始北飞或漂泊至缅甸(Symties,1931)。 |
分布信息 | 俄罗斯西伯利亚,朝鲜半岛和日本。; 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广大地区。;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本种共有2个亚种,均见于我国。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黑尾蜡嘴雀在迁徙路线上和越冬地啄食谷物和浆果,略有些害处,但不严重;同时也吃些草子及森林害虫,又有益于农业及林业。此鸟还常被驯养为笼鸟,在秋季漂泊时期可适当捕捉以供观尝。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