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Fringillidae |
科中文名 | 雀科 |
学名 | Mycerobas carnipes (Hodgson, 1836) |
中文名 | 白翅拟蜡嘴雀 |
引证 | Coccothraustes carnipes Hodgson 1836,As.Res.19:151(模式产地:尼泊尔).; |
俗名 | white-winged Grosbeak;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雄鸟体概乌黑和带暗黄色,初级飞羽基部有一小块白斑翼斑淡黄色;雌鸟较雄鸟发灰,由颊到胸具白色斑纹,翼斑白色,且较雄鸟的小。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指名亚种) 雄性成鸟:头顶、颊、喉、胸概烟黑色,上体余部一般烟黑色,下背和腰橄榄黄色;翼覆羽黑色,大覆羽外翈羽端具橄榄黄小斑;小翼羽和初级覆羽及飞羽黑色,初级飞羽外缘灰色,羽基白,形成大形“翼斑”;内侧次级飞羽的外翈羽端具橄榄黄色小斑,且沾灰,尾上覆羽黑色,尖端橄榄黄色;尾羽黑色;腹、体侧及两胁橄榄黄色;护腿羽暗灰色;尾下覆羽橄榄黄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灰,微沾橄榄黄色。 雌性成鸟:与雄鸟近似,但羽色浅淡,全身黑色部分转为石板灰,绿黄色部分也较暗,而绿色较多;耳羽、颊和颈侧具白色轴纹。 幼鸟:羽色和雌鸟相似,黑色部分转灰,并具灰白色条纹。 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淡紫黑色,下嘴较白;脚淡肉褐色。 量衡度:(注:见图1)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白翅拟蜡嘴雀属于高山鸟类,一般栖息于海拔3000—4000m以上的高山,冬季有垂直迁移现象,在四川峨眉山和云南玉龙山等地都见于3000m以上;在秦岭太白山栖息于2700—2900m处;在大巴山区可见于3000m以下,而在西藏察隅则在3800—3900m间。冬季在青海湟水河谷地区却下降至丘陵地带。此鸟生活于高山针叶林下层和森林灌丛中,冬季多在针、阔叶混交林和丘陵灌丛,有时也到牧场。性不怯疑,较活跃。飞翔显得笨拙而低矮;平时单个或成对生活,冬季常集合成群活动。叫声中有短促的鼻音似的“shwenk”或“chwenk”的联系声(地声)和一种粗厉的“wit”或“wet”的叫声,并常常扩展成“wet-et-et”或“add-a-dit”的旋律,这种旋律是其歌的基础或开头,继之以“dja-dji-dji-dju”。该鸟鸣叫或歌唱总是在显著的栖位上发出,不过很少听到它完 整的歌。 食物主要为植物质,据云南动物所在云南6—7月间剖胃检查食物为野生植物和一些农作物,而在西藏察隅和察雅,却食大量浆果(江智华,1973)。 在山上赤杨和灌木上筑巢。巢外壁由带刺的小枝和卷曲的草编成,窝内垫以一块块薄树皮。6月开始产卵,从6月末到8月中旬均见孵卵。每窝卵2—3枚,卵呈淡灰绿而沾粉红色,具紫黑色点斑和毛状线条,并多集中于卵的钝端。 |
分布信息 | 哈萨克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地。; 宁夏中卫、贺兰山,甘肃,新疆,青藏高原,陕西,四川和云南等地。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本种计有2个亚种,国内只有一个亚种。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此鸟在我国属于典型高山鸟类,胃内虽然见有一些农作物和树木种子,但数量很少,同时此鸟数量不多,故对农、林业的影响极微弱。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