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Fringillidae |
科中文名 | 雀科 |
学名 | Emberiza chrysophrys Pallas, 1776 |
中文名 | 黄眉鹀 |
俗名 | Yellow-browed Bunting; 大眉子(东北); 黄三道(沈阳); 金眉子(华南); 五道眉儿(华北);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型比三道眉草鹀略小,雄鸟头部黑色,有显著的鲜黄色眉纹。 |
形态描述 | 形态 雄性成鸟(春羽):额、头顶、枕部和头侧黑色,从额至枕有一狭窄白色冠纹;眉纹鲜黄,耳羽后转为白色;上体全部褐色,后颈各羽具栗褐色细纹,翕部具黑褐色羽干纹,有时沾栗,后背、腰和尾上覆羽色较栗红;中央一对尾羽褐色,中轴较暗,外翈栗色,其余尾羽黑褐,最外两对尾羽有白色楔状斑,最外侧的白斑较长而宽,次对白斑细小并居中央;翼上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褐色,缘以黑边;中、大覆羽尖端白色;小翼羽暗褐,翼缘棕色,初级覆羽暗褐,外缘沾灰;飞羽褐色,初级飞羽的外缘灰白,次级飞羽羽缘暗褐;颏、颧纹均黑色;胸侧和两胁栗褐色,胸和两胁具暗褐条纹;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后者基段黑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羽基灰色。 雄性成鸟(秋羽):眼先和头侧黑褐色;耳羽褐色,下缘近黑,后颈有白点;眉纹宽黄;头黑色,具赭色羽缘,冠纹较宽,有的标本前部沾黄;颈侧灰色,具暗色羽干纹;其它部分与春羽同。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羽基发灰。 雌性成鸟(春羽):体形较雄鸟略小,不同处在于头部褐色,头侧、耳羽淡褐;下体条纹比较稀少;其他部分近似雄鸟。 雌性成鸟(秋羽):和春羽十分相似,差异不大。 幼鸟:似雌鸟,腰及腹带黄色;大、中覆羽黑色,先端白。8和9月进行部分换羽,除初级覆羽、飞羽及尾羽外,都换成第一年冬羽。这种新羽装和成鸟有区别。 虹膜暗褐;上嘴褐色,下嘴灰白;脚肉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5) 19—22 151—162 11.5—12 78—82 63—67 19—20 ♀♀(4) 18,20 144,154 11.4,11.7 72,76 58,63 18,19 18.5,21.5 142,164 10.5,11.0 72,72 57,60 19,20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黄眉鹀栖息于山区混交林、平原杂木林和灌丛中,也到沼泽地和开阔田野中,一般小群生活或单个活动或与其它鹀类混杂飞行,但从不结成大群。性怯疑而又寂静,每天多数时间隐藏于地面灌丛或草丛中。很少鸣叫,只在受惊起飞时才发出“ji”声。在春季繁殖期,鸣声婉啭而优美。 觅食多在地面,在树上休息。杂食性,在东北地区春季以杂草种子为主,也有叶芽和植物碎片等;秋季以各种谷类为主如小米、稻粒等,也有草子、少量昆虫和浆果等。 此鸟不在我国繁殖,每年春秋两季迁徙路经我国,在华南地区越冬;9月起经东北、华北、而到长江下游以南;11—4月初在湖南的新化、衡山、丰阳一带及四川、福建和广东4月中旬至5月北返,经河北、大连、沈阳、吉林而迁往巢区。 |
分布信息 | 见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哈尔滨帽儿山、长白山,长春、土门岭,沈阳、丹东、朝阳、赤峰、熊岳,河北,山东,河南,南至四川万县(旅鸟);沿长江至福建,广东(冬候鸟)。 ; 俄罗斯,一次见于法国,偶见于朝鲜半岛和日本。 ;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由于此鸟的数量稀少,而且也常参杂于青头鹀和小鹀等群中活动,再者全国各地对它的食物调查与分析较少,因此它的经济意义不大。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