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Fringillidae |
科中文名 | 雀科 |
学名 | Emberiza elegans ticehursti Sushkin, 1926 |
中文名 | 东北亚种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具冠羽;头顶包括冠羽、头侧和胸部大斑均黑色;眉纹、枕、颏和上喉辉黄;背棕栗色具黑褐色纵纹;翅和尾暗褐,最外侧两对尾羽有大形白斑;两胁具黑褐沾栗条纹。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东北亚种) 雄性成鸟(春羽):额基,眼先,眼周,颊和耳羽均黑色,耳羽上方有一白色带;头顶和枕部黑色,具有短冠,由枕部黄色环所分开并和眉纹相连,并前伸至眼先而越过额上后,为白色细带;后颈和颈侧灰色,各羽具隐约的黑轴纹和斑点;上背和肩栗色,羽缘土黄,具黑色轴纹;下背,腰和尾上覆羽褐灰色,微沾栗色;中央尾羽灰褐,其余尾羽黑色,羽缘灰白;最外侧一对尾羽几乎全白,仅羽基有一斜形小黑块,外翈尖端有一长形暗斑;次对尾羽内翈有一长形楔形白斑;小覆羽灰,中和大覆羽黑褐,羽端砂黄,尖部发白,形成翼上二条翼斑;小翼羽,初级覆羽和飞羽均暗褐,羽缘线栗红色,初级飞羽羽缘较灰;内侧次级飞羽黑色,羽缘赤褐;颏和喉柠檬黄色,下喉有一白带,胸部有一三角形黑带;胸侧和下体余部白色,体侧和两胁具栗褐色条纹;腋羽和翼下覆羽均白。 雄性成鸟(秋羽):上体满布赤褐色,羽缘和羽端红褐;后颈的黑和栗色条纹更为显明;头部黑色,颊和胸部黑带均被土黄色羽尖所掩匿;枕部黄色和黄喉部分均较暗淡,羽端具细小暗色点斑;喉部的白色沾灰,两翼和翼上覆羽羽缘较春季更为赤褐。 雌性成鸟(春羽):羽色与雄鸟相似,但较暗淡。黑色部分转为暗褐,具黑褐色羽干斑,黄色部分均较浅淡,后颈灰转为灰褐,具暗栗色斑;背部棕栗色而代之以褐栗色,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喉土黄色,上胸具黑块斑;腹、尾下污白,胁部具锈色纵纹。 雌性成鸟(秋羽):较春羽浅淡,上体的沙黄色和淡栗色较明显;颏和喉浅土黄色。 雄性幼鸟(秋羽):后颈和背部的栗色较著,最初幼鸟与雌鸟相同。 雌性幼鸟:和成鸟不同处在于冠环和颊、喉非黄色,而呈一种淡茶牛皮黄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较浅;脚肉色。 量衡度:(注:见图1) |
分布信息 | 俄罗斯阿穆尔河流域中部和向东至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向南可能到朝鲜。 ; 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通化、安图长白山,辽宁沈阳(繁殖鸟)、白城(旅鸟),宁夏泾源、六盘山,河北,山东(冬候鸟),偶至长江下游,为旅鸟和冬候鸟。 ;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