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Fringillidae |
科中文名 | 雀科 |
学名 | Emberiza melanocephala Scopoli, 1769 |
中文名 | 黑头鹀 |
俗名 | Black-headed Bunting;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头顶和前头黑色;上体(后颈和背部)呈鲜栗色,腰和尾上覆羽淡栗色,颈侧黄几环绕全颈;下体鲜橙黄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雄性成鸟(春羽):头顶、眼先、头侧和耳羽均黑色;颊和颈侧鲜金黄色,延伸至后颈,而形成项圈,并杂以桔栗色和黑色;上体余部桔栗色,腰部色淡而微黄;尾上覆羽灰白具黄色羽缘;小覆羽与背同色而具灰色羽缘;翅上覆羽和飞羽均黑褐,具淡黑褐色宽缘;而中覆羽和初级飞羽羽缘较白、内侧次级飞羽呈棕色;尾羽暗褐,外缘白褐而内翈白色;下体鲜金黄色,大腿羽灰而微沾桔栗色;腋羽和翼下覆羽淡黄色。 雄性成鸟(冬羽):与夏羽的主要区别是各羽全具灰色羽缘,因此头的黑色和部分桔栗色均被遮盖;下体黄色部分同样由于灰绿而呈暗色,特别是两胁更为明显。 雌性成鸟(夏羽):头顶和背面淡灰褐色,微具橄榄色,具暗色羽干纹,腰和尾上覆羽淡棕黄色,腹部污黄色,在喉和体侧微具淡褐赭色,颊和耳羽灰褐或褐灰色,具小斑纹,飞羽和尾羽褐色,翼上覆羽暗褐,缘以污白色。 冬羽:头顶、背、翼和尾羽具宽的亮赭色边缘;腹面羽毛具有淡赭色镶边。 虹膜暗褐色;嘴铅蓝色或蓝灰色;腿和脚暗肉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3) 29,31,32 185,187,188 10,12,14 86,91,95 65,71,78 19,21,23 ♀♀(5) 21—35 180--184 10—13 80—87 63--71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黑头鹀喜栖平原耕作区和矮林地带或山边稀林,常在电线上鸣唱,特别在雌鸟孵卵附近树上叫的更是十分悦耳动听,声似“zip-zip-zip”,随即为一短的颤音做尾音,并重复2—3次。主要以谷物和种子、浆果等为食,它常成万余只云集于成熟的谷地,如被逐赶飞至附近树上时,可使全树成黄色。 黑头鹀在新疆天山的繁殖期为5—7月。到巢区后,雄鸟即开始鸣唱,很快便成对。它的巢和一般鹀的巢不同,多筑于高约lm的小灌木和各种小果树上,或在25—30cm的低草上,有时也在植被遮盖下的山坡地区上。巢大而简陋,由各种植物的细茎构成,内垫细草和毛、羽等。巢的大小:外径11.5cm、内径7.5cm、深7.5cm。 年产一窝,每产4—5枚卵,也有6—7枚的,卵色变化较大,由浅蓝到白色或鸽蓝色,有时带绿,具暗褐和灰紫色两种斑点,在钝端形成环状。平均大小为22.4mm×16mm。由雌鸟孵卵,孵化期约14天。 幼鸟离巢后呈家族群,然后多半分散生活。迁徙时分成雌雄群(据Ticehurst)。 |
分布信息 | 欧洲东南部,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巴勒斯坦等(繁殖鸟),冬季迁至印度越冬,漫游至英国。 ; 新疆天山,偶见于我国东南部,在福州仅有两次记录(1913年9月;1915年11月),为迷鸟或稀有鸟。 ;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由于黑头鹀主要以谷物的种子为食,并常成上万只的大群活动于成熟待收的谷地,因此给农业收成带来严重危害。为此应因地制宜地,适当加以防除。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