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Fringillidae |
科中文名 | 雀科 |
学名 | Emberiza schoeniclus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芦鹀 |
引证 | Fringilla schoeniclus Linnaeus,1758,Syst.Nat.,ed.10,p.182(模式产地:瑞典).; |
俗名 | Reed Bunting; 大山家雀儿(沈阳); 大苇蓉(北方);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雄鸟头部黑而无眉纹;颈圈和颧纹白色;上体栗黄,具黑色纵纹;翅上小覆羽栗色。雌鸟头部赤褐色,具眉纹。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东北亚种) 雄性成鸟(春羽):头顶、头侧和耳羽均黑色,头侧的羽尖黄白;项圈白色;翕羽淡黄栗色,具黑色羽干斑;下背和腰灰色沾褐,并具淡褐色羽干纹;尾上覆羽淡沙褐色,羽缘灰色;尾羽黑色,羽缘灰色,中央一对尾羽几全黄灰色,仅羽缘暗褐;最外两对尾羽有楔形白色大斑;小、中覆羽鲜栗色,后者羽基黑色;大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黑色,羽缘黄白色;其他飞羽褐色,缀以栗色羽缘;颏和喉黑,羽缘白色;下体余部白色,体侧和两胁具浅栗色条纹;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雄性成鸟(冬羽):头顶、头侧和耳羽均黑色,但各羽尖端黄白或浅栗色;白色项圈而沾浅褐;上背栗褐,羽缘黄白,羽干纹黑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污灰沾褐,前者具黑色轴斑,后者有褐色羽干纹;尾羽黑褐,羽缘色浅;最外两对尾羽具楔形白斑;肩羽鲜栗色,具黑而宽的羽干纹;小覆羽栗色;中覆羽栗色,羽基黑色;大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黑色,羽缘浅栗色,外翈黄白色;其余飞羽褐色,外缘以赤褐色,前几枚飞羽具近白色端;颏、喉和上胸中央均黑,羽端灰白,下体余部白色;胸侧灰色,具褐色条纹;两胁具栗褐色条纹;尾下覆羽和腋羽均白色。 雌性成鸟(冬羽):头部淡黄栗沾灰,具黑色羽干纹;耳羽黑色,具赤褐色点斑;眉纹宽,污白色;上体余部栗褐色,具黑褐色羽干斑;喉黄白色,颧纹栗黑色;下体余部白色,两胁有赤褐色条纹;其他部分与雄鸟同,但色较淡。 虹膜褐色;嘴黑褐,下嘴色浅;脚肉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4) 18—24 160—166 10—11 70—79 66—70 20—21 ♀♀(5) 17—21 148—153 10—10.5 72—75 61—66 19—21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芦鹀属于开阔地区鸟类,一般栖息于平原沼泽地和湖沼沿岸低地的草丛和灌丛,部分亚种也见于丘陵和山区,但不到高山森林中。除繁殖期成对外,多结群生活,迁徙时结合成10一20只的小群、在越冬地区更分为小群或单独活动。性颇活泼,常飞翔于低树、柳丛之间,时而追逐,时而隐藏。性又怯疑,一见有人即刻隐匿于植物丛下部。受惊时飞翔极快,多作短距离飞行;活动时伴随着鸣叫,叫声颇似苇鹀,但声较粗也不响亮。 食性为杂食性,据东北于春秋冬季剖胃观察,食物为苇实、草子和植物碎片,各种昆虫及其幼虫。 芦鹀在我国基本上属于旅鸟和冬候鸟,很少在国内繁殖,仅有个别亚种在青海为留鸟,有的亚种在新疆为繁殖鸟,繁殖期在5—7月。巢筑于沼泽草丛或水柳上。每窝产卵4—5枚。卵底色从橄榄灰到紫土色,上具多数分散的暗紫褐色点斑和曲纹,以钝端较多。卵的大小约为19.88mm×14.65mm(据Jourdain)。 有的记载此鸟在哈尔滨为繁殖鸟,经方俊九(1963—1965年)在哈尔滨市郊和帽儿山等地按月观察,均未见有繁殖者;再者我们.在大兴安岭调查时,也未见到此鸟繁殖,La Tauche认为东北亚种,在东北南部为留鸟,但在沈阳仅见于3—4月(苏造文),我们在千山于5—6月间从未见到此鸟,因此留鸟之说尚待证实。 |
分布信息 | 见于欧洲,北亚的堪察加半岛,日本,中亚和印度西部。; 东北各省,甘肃,新疆,青海,河北,陕西,江苏,福建和广东。 ;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我国有7个亚种。新疆亚种(E.s.pyrrhuloides)体形最大,羽色最淡,翅长84—92mm;与新疆亚种相似的有青海亚种(E.s.zaidamensis)和西方亚种(E.s.incognita),但青海亚种羽色较沙黄,色彩较鲜亮,而西方亚种的羽缘淡赭或苍白色,尾上覆羽淡灰而纵纹较少。体形较小的有东北亚种(E.s.minor)、极北亚种(E.s.passerina)、疆西亚种(E.s.pallidior)和北方亚种(E.s.pavirostris),翅长在70—83mm。极北亚种头、颏和喉为黑色,后颈白色,上体淡黄锈色,且具宽的暗色纵纹;北方亚种与极北亚种相似,但羽色较淡,上体纵纹不浓著;疆西亚种头部纯黑而无黄白色羽尖,上体黑色纵纹较宽;东北亚种体形最小,头部虽黑色,但头侧的羽尖黄白,项圈白色,上体羽色淡黄栗色,具黑色羽干斑。 亚种分化 本种全世界计有15个亚种,其中7个见于我国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此鸟在国内分布较广,数量多,但对它的食性研究分析少,因此它对农林业的益害关系尚难确定,但从东北各地的食物分析来看,应是一种益鸟。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