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Fringillidae |
科中文名 | 雀科 |
学名 | Emberiza tristrami Swinhoe, 1870 |
中文名 | 白眉鹀 |
俗名 | Tristram's Bunting; 白三道儿(沈阳); 五道眉; 小白眉(吉林);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雄鸟头部和颏均黑色,头中央其显明白色冠纹;眉纹和颧纹均呈白色,因此山区居民叫它为五道眉。 |
形态描述 | 形态 雄性成鸟(夏羽):头全部和颏呈黑色,具白色冠纹、眉纹和颧纹;肩和背橄榄褐色,具栗褐色羽干纹;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栗红色;小覆羽橄榄灰色,中和大覆羽暗褐具乳白色羽端,在翅上形成两道乳白色横斑;小翼羽和初级覆羽暗褐,羽缘橄榄灰色;飞羽角褐色,外翈羽缘栗黄或黄白色;中央一对尾羽栗褐,其余尾羽黑褐,最外一对尾羽斜状的斑横穿内翈;次对尾羽仅具不大明显白斑;喉、胸和体侧栗黄色,两胁具栗褐色斑纹;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靠近翅边者黑色。 雌性成鸟(夏羽):羽色比雄鸟浅淡;头褐色,头上白色条纹沾棕色或污白色;颏和喉栗黄色,颧纹下侧有黑色斑点;胸和两胁分散有不显明的褐色斑纹。 雄性成鸟(秋羽):头上白色带纹沾棕色,背面栗黄色羽缘特别显著。 雌性成鸟(秋羽):上体栗黄色羽缘比较显著。 幼鸟:似雌鸟,但头上白色带纹沾黄色;上体土黄具显著黑色羽干斑;下体污白,胸和两胁沾黄色。 虹膜暗褐;嘴角褐,下嘴基部肉黄;脚灰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15.8 140.1 10.5 70 60.1 21.5 (14—17.6) (137—144) (10—11) (67—73) (59--64) (21—22) ♀♀(5) 14.8--19 134—138 10—11 66—73 58--73 19—21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白眉鹀为山地森林鸟类,栖息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带,尤喜在山溪沟谷、林缘、林间空地和林下灌丛或草丛活动。在迁徙途中或在越冬地也仍与针叶林联系密切,很少到农田。单个或成对活动,仅在迁徙时集结成小群而从不集成大群;家族群时期也很短。性寂静而怯疑,一见有人走过时立刻起飞隐藏于较远的树间或草下。飞翔颇快而成直线。 平常很少鸣叫。繁殖期发出强烈鸣唱,尤以5月末6月初的鸣唱达到高峰;雄鸟于日出前到上午9—10时一直鸣叫不止。鸣叫时多在巢的周围林下层侧枝上,伸颈仰头,音似“zi-da-da-zi”。雌鸟仅发出呼唤声或惊叫声。 白眉鹀在树上也在地面活动,尤喜在风倒木处寻食。根据我们1962—1964年在长白山剖检40个鸟胃的结果:此鸟初到时和秋后的食物多半为动物质,小部分为草子和浆果;夏季差不多全是昆虫和昆虫幼虫,有的还有少数蠕虫和蜘株,但喂雏的食物绝大多数是鳞翅目幼虫,偶尔有螨类和浆果。根据寿振黄在河北省4—5月和9—10月的观察食物,为昆虫和种子。 白眉鹀的繁殖期,在长白山和小兴安岭为5—8月,年产两窝,迟到的个体只产一窝。5月初到繁殖区后见有保护巢区、追逐侵入的同种其他个体的习性。一般是雌鸟营巢,但我们也见到雄鸟参与作巢的例子。筑巢过程为6—8天。我们在长白山共计发现15巢,有的巢置于沿山溪或沟谷的稀疏林或林缘林下灌丛,有的在蕨类丛或禾本科植物丛中,也有的在针叶林下的幼臭松和鱼鳞松上。营在地面的巢隐蔽较好,树上的巢隐蔽较差。这15巢全在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而不见于阔叶林。因此,说明该鸟的巢区与山地针叶林有密切联系。 巢呈碗状,外部较疏松,由禾本科植物编成;内部较坚固,多由一层铁线连茎和细草编成,有的还混有松针、或垫以松针和少量兽毛。巢的外径为9.0—10.0cm、内径6.0—6.5cm、巢高3.8—6.5cm、深3.7—4.0cm。 每窝产卵4—6枚,多为5枚,卵呈青灰色,孵化后近大理石色,卵壳上有深褐和灰褐色大小不等的少量斑纹和点斑,但排列不一致,有的卵纹极为美丽,有的似多种动物——虾、蝌蚪、蛇等形状,也有的似2、5、3等阿拉伯字样。卵之大小(20枚)为15—15.2mm×18.8—21mm卵重为2—2.3g,卵化后期为1.5—1.8g。 白眉鹀孵卵期为13—14天。雏鸟留巢期为10—12天。初离巢的幼鸟,由于飞羽和尾羽未发育完全尚不能远距离飞行,但步行很快并善于在林下草丛中钻行。约2周后能独立生活即开始形成游荡小群,同时也存在家族群,喜在阳光充足地方,各林间小道、林缘或风倒木处活动。之后有向低山游荡的现象。9月中下旬为秋季迁徙盛期,而后经华北和华东沿海岸南迁至华南越冬。 白眉鹀在东北的敌害较多,除肉食兽类和猛禽外,还有松鼠和花鼠等破毁其巢。据我们调查,幼鸟体外寄生有螨类、有的体外还有大型吸虫。 |
分布信息 | 白眉鹀为东北特产鹀类,分布于东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繁殖鸟)及东北南部沈阳和安东,内蒙古东部,河北,河南,湖北,山东,江苏,浙江(旅岛);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万县,云南(冬候鸟)。 ; 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和朝鲜半岛,仅一次见于缅甸。 ;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白眉鹀为森林益鸟,一年中在林区生活7—8个月之久,主要以林下有害昆虫幼虫为食,并食螨类,而且很少到农作区;此鸟的数量较少,故应严加保护,禁止捕猎。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