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Fringillidae |
科中文名 | 雀科 |
学名 | Plectrophenax nivalis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雪鹀 |
引证 | Emberiza nivalis Linnaeus,1758,Syst.Nat.,ed.10,1:176(模式产地:Lapland).; |
俗名 | Snow Bunting; 路边雀(吉林); 雪雀(东北);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冬夏羽色不同,夏羽主为黑白两色,冬羽多呈棕黄色,如烟熏染一般。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北方亚种) 雄性成鸟(冬羽):中央冠纹从嘴基至枕部栗黄色,头顶有时露出黑色羽基;耳羽和上胸侧栗黄色;肩和背的羽缘灰沾黄色;腰、短的尾上覆羽及下体概白色,有时沾黄;最长的尾上覆羽黑色,具栗色宽缘;三对中央尾羽黑色,羽缘灰色,外侧三对尾羽白色,羽端具褐色条纹;小翼羽黑色,翼覆羽、内侧次级飞羽和初级飞羽均黑色,中和大覆羽尖端白色,内侧次级飞羽外缘栗色,所有的覆羽和初级飞羽均外缘以灰色;前3枚次级飞羽为白色;下体白色,胸沾棕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第10枚初级飞羽白色,但羽端具两个棕色点斑。 雄性成鸟(夏羽):上体除初级飞羽基部外,内侧次级飞羽、肩羽及尾羽均黑色,上下体余部均白色。(据马国恩12月在兴安岭采的标本)。 雌性成鸟(冬羽):上体棕褐色,具黑褐色纵纹,内侧飞羽具宽阔棕黄色羽缘;下体白色沾棕。 虹膜褐色;嘴浅褐色,嘴峰黑色,雌鸟嘴黄,尖端黑暗;腿脚黑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6) 35—45 155—185 11—12 102—110 63—75 19—22 ♀♀(5) 32--41 145—180 10—12 100—105 58—70 20—21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雪鹀在我国东北地区为普通冬候鸟,一般11月迁来,有时在12月份,但迁去颇早,多在2—3月间。数量一般较多,也有些年份较少,可能和气候条件尤其是雪的大小(常家传,1985)有关。该鸟的季节迁徙具有缓慢游荡的特性。冬季迁来后,呈群体生活,由数只到10余只,甚至百余只组成,多见于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开阔区,有时也见于平原地区,但不见于森林深处。雪鹀是地面活动的雀类,喜栖在路旁未全被雪覆盖的草丛中或就在公路旁活动,因此东北叫它为“路边雀”,有时到山区的打谷场周围寻食。性大胆而不畏人,当牛车或马车和人从旁经过时,也毫不惊恐,只是在非常接近时,才结群飞离,飞行不远又落在地面。此鸟飞翔力强,而且善于在雪地奔走。剖胃分析,其食物绝大部分为野生禾本科、藜科、蒿科和蓼科植物种子,仅有数次见有谷类。 |
分布信息 | 为广布种,在欧、亚、北美等地极北地区繁殖。; 见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冬候鸟);新疆天山和河北(罕见鸟)。;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本种共4个亚种,在我国仅见一亚种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冬季能消灭大量杂草种子,对农林有益,应禁止捕猎。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