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Fringillidae |
科中文名 | 雀科 |
学名 | Carpodacus edwardsii Verreaux, 1870 |
中文名 | 棕朱雀 |
俗名 | Raddy Rosefinch;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雄鸟通体深紫褐色,具暗色斑纹;眉纹、颏、喉及三级飞羽末端边缘均为淡粉红色;雌鸟上体暗褐,下体皮黄褐色,均具较暗的斑纹;眉纹为淡皮黄褐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指名亚种) 雄性成鸟:额黑褐色;头顶及枕部均红褐色,具黑色细羽干纹;背和两翅黑褐,具黄褐而微沾紫红色羽缘;腰及尾上覆羽黄褐,亦微沾紫红;尾羽黑褐,外翈红褐;小覆羽红褐,大、中覆羽暗褐,羽缘红褐色,具淡玫红先端,形成翼上双斑;小翼羽、初级覆羽及飞羽暗褐色,羽缘红褐色;眉纹呈辉粉红色;眼先红褐;颊、颏及喉概粉红色,具黑色羽干纹;下体余部概红褐色,腹部沾红,多具微细黑褐色羽干纹,尾下覆羽褐色沾红,有暗色轴纹;腋羽和翼下覆羽暗赭褐色微沾红。 雌性成鸟:上体赭褐色,各羽具暗褐色轴纹;眉纹牛皮黄色,细长而界限不清;眼先和耳羽棕色,尾羽和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色较淡;下体大都赭牛皮黄色,均具黑色纵纹,其中喉部较宽,而颈胸部较窄;腹和肛周此纹多缺如;尾下覆羽与下腹同色。 虹膜褐色;嘴角褐色,嘴峰暗浓,下嘴色较淡;腿和脚肉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3) 25.5,27.8,30 158,160,161 12,12.1,13 78,81,81.4 60,61,59.5 21,23,24 ♀♀(5) 26—30 145—155 11—13 74.4—78 61—62.5 21.5—23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棕朱雀分布于海拔2000m以上的山区,在四川峨眉山见于2500—3000m处,云南玉龙山可见于3000—4000m间,而在西藏可高达5000m以上。此鸟栖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高山针叶林、高山草甸和裸岩带。单个或结群活动于灌木丛或竹丛中,常在地面寻食。性颇怯疑,如被惊扰时,立刻飞至树上和竹林中隐匿。一般不大爱鸣叫;但它有一种金属的叫声,音似“twink”,还有一种刺耳的“che-wee”惊叫声。 食物全为植物性,据四川农学院师生在四川1962—1963年6月及10一12月对16个鸟的剖胃分析夏季食物为种子和植物残片;冬季为各种植物种子,如菜子、麻子、十字花科种子、莎草科种子、杂草种子以及其它植物残片等。 繁殖期在7和8月,曾在西藏海拔4000—4500m高度找到它的巢和卵。巢呈深杯状,由干草和细根编成,内垫兽毛。巢一般位于野蔷薇丛下。卵底色浅蓝,微具黑或深紫色斑纹。卵大小平均为23.0mm×16.8mm。 棕朱雀于冬季进行垂直迁徙,可降至2000m以下地区。 |
分布信息 | 甘肃,四川,云南和西藏昌都东南部。; 尼泊尔至印度阿萨姆。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全世界共有2个亚种均分布于我国。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棕朱雀虽为我国西南山地和西藏的留鸟,但其数量在西藏不多,而在西南山地的四川较普遍。从食物中有菜子、麻子和十字花科种子等来看,对于经济作物是有害的;但在冬季食去大量杂草种子和莎草科种子,对于消灭杂草亦有一定益处。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