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Fringillidae |
科中文名 | 雀科 |
学名 | Carpodacus erythrinus (Pallas, 1770) |
中文名 | [普通]朱雀 |
引证 | Loxia erythrina Pallas 1770,Nov.Comm.Acad.Sii.Petersb.14:587图版23,图l(模式产地:俄罗斯).; |
俗名 | Common Rosefinch; 红麻料(♂); 青麻料(♀);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雄鸟头鲜红色,由颊到胸红色;翼斑和腰带粉红色;雌鸟上体橄榄灰色,额与头顶具斑纹;翼斑淡皮黄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据普通亚种) 雄性成鸟(春羽):额、头顶、枕部,有时扩展至后颈均为亮深洋红色;后颈、背、肩及翼上的内侧覆羽概为橄榄褐而沾土红色;腰以下暗深红色;尾上覆羽浅棕而微沾红,尾羽暗褐,羽缘红褐;眼先灰白而有暗色斑点;耳羽褐微沾红色;小覆羽与背同色;中和大覆羽暗褐,尖端浅褐并微沾红;小翼羽、初级覆羽和翼羽暗褐,羽缘浅褐并沾红,尤以初级飞羽更为明显;颏、喉和上胸深洋红色;下胸、两胁及腹部淡鲜红色;尾下覆羽白色;翼下覆羽和腋羽黄白色,羽基发灰。 雄性成鸟 (冬羽):与春羽不同,全体羽色深暗而头部变为暗洋红色。 雌性成鸟 (春羽):头部橄榄褐色而具暗色条纹;背与头同色但发黄;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橄榄黄色;尾羽暗褐;眼先灰白;耳羽暗褐而沾绿;颊淡赭石色;小覆羽与背同色;中和大覆羽暗褐,羽缘发绿而尖端灰白,形成两道翼斑;初级覆羽和飞羽暗褐,羽缘灰绿;颏和喉黄白而具褐色条纹;上胸赭黄白色而具暗色轴纹;腹白色;两胁淡橄榄褐色也具暗色条纹;尾下覆羽白色。 雌性成鸟(冬羽):羽色较为黄白,下体变为污白色,而条纹也十分模糊,与春羽有别。 幼鸟:似成雌,但羽带皮黄色且具暗色斑纹;翼斑淡黄褐色,颊染皮黄褐色;胸到胁有较雌鸟浓重的斑纹。 虹膜暗褐;嘴角褐色或红褐色;脚黑褐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24.5 150 11.3 85.5 63 19 (22—27) (138—162) (11—11.5) (84—87) (61—65) (18--20) ♀♀(10) 24.0 147.5 11.3 85.5 58.5 19.5 (20—28) (142—153) (11—11.6) (83—88) (56—61) (19—20)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朱雀一般生活在海拔1000m以上的山区,可达4500m的中山和高山区,但在迁徙游荡期可见于平原。喜栖于沿溪河谷的灌丛,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缘,很少到针叶林中,而且不到郁林中;在迁徙时见于柳林、榆林、杂木林以及花园、苗圃和住宅区的树上。单个或小群生活,少有结成大群的。性活泼而又怯疑,尤其是在繁殖期,警戒性更高。飞翔力强而迅速,飞时呈波浪状。平时叫声为一种特有的、清晰的,逐渐增高的哨声,音似“ooeet”、“ueet”或“too-ee”,以及一种似金翅雀“chay-eeee”的警铃声;歌声是一种单调的重复、慢慢升高的哨声,音似“weeeja-wu-weeeja”或“sooee-teeew”或上述音节的变化构成的“tiu-wee-tiu”或“te-te-wee-chew”旋律。非繁殖季节几乎不叫,但雄鸟常常在早春到达繁殖区前就开始鸣唱。 朱雀的食物,据我们在东北地区的观察,春季及夏季为叶芽、野生植物种子、浆果等为主,也有小形鞘翅目昆虫和幼虫;秋季胃中多次见有小米和黍子。据李桂垣等在四川剖胃分析,1963年5—8月11个鸟胃中,其中5月和8月全为种子碎片和植物残渣,7月2胃完全是昆虫残片,另1个胃的昆虫残片占40%,植物占60%。再据郑作新等在秦岭剖胃观察胃内容物全为杂草种子和植物残片。 朱雀在我国广大地区进行繁殖。繁殖期一般在5—7月,例如东北亚种5月中旬以后即迁到东北地区,这时在长白山就能见到。迁来后不久即成对活动,一般是一雌一雄,偶见有一雄两雌现象。这时雄鸟不停地呜叫,并且不时地从一树梢飞至另一树梢,雌鸟多在雄鸟鸣叫栖息的低枝上停留。多在灌木上或地面进行交配。在长白山,巢被营在针叶林带上缘的溪谷灌丛中,一般很隐蔽。营巢时间多在6月初旬,有时延至6月中旬,并全由雌鸟担任。巢用小叶樟、乌拉草及其它杂草的茎和根等筑成,内垫少量兽毛。我们在1974年8月初,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根河镇苗圃河边的赤杨、榆树灌丛中发现一巢,位于一株较大的赤杨树下,高2.6米的小榆树枝杈上,距地高0.6m,外径为11.2cm×8.0cm、内径8.0cm×5.0cm、巢高10.0cm、巢深5.0cm。6月中旬始见卵,每窝4—5枚,卵底色蓝绿,具暗褐和黑紫色点斑和杂纹,并多集中于钝端。卵大小(13枚)平均为19.6—21.3mm×13.2—15.2mm。孵化期约14天。雏鸟7月下旬,少数在8月上旬离巢。1962年8月5日在长白山针叶林带见到刚离巢的幼鸟;1974年8月6日见到3个将要离巢的雏鸟。9月中旬比较少见,至下旬则完全迁离繁殖区。这时在东北平原地区可见南迁过路的朱雀。冬季在东南沿海各省越冬。 |
分布信息 | 芬兰南部至欧洲大部分,东至堪察加半岛等地和朝鲜半鸟,从中亚至喜马拉雅山脉,冬季到印度一带。 ; 国内除海南和台湾外,分布于全国各地。;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本种有5个亚种,我国仅有2个亚种。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朱雀的羽色鲜丽,又善鸣叫,常被鸟类爱好者饲作笼鸟。繁殖期啄食大量杂草种子和森林害虫,很少食谷物,当是一种益鸟。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