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Fringillidae |
科中文名 | 雀科 |
学名 | Carpodacus roseus (Pallas, 1776) |
中文名 | 北朱雀 |
引证 | Fringilla rosea Pallas 1776,Reise Versch.proc.Ross.Heichs 3:699(模式产地:西伯利亚的Udam、 Selangam).; |
俗名 | Sibirian Rosefinch; 靠山红;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雄鸟头顶深粉色而羽尖带珠白色;颏、喉、下背和腰深粉色,翼斑为淡白粉色;雌鸟额淡橙色,颊和翕黄褐色;胸暖皮黄褐色,腰带粉红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雄性成鸟:额、头顶、颏及喉珠白色,呈鳞状;眼先、眼周均暗红色;耳羽、颊、枕及颈鲜玫瑰红色,各羽基部暗褐色;上背、肩及内侧翼覆羽灰色,各羽沾红而轴纹暗褐;下背、腰及尾上覆羽鲜玫瑰红色,尾羽暗褐,具红色狭缘;初级覆羽、小翼羽和飞羽暗褐,羽缘暗红;小覆羽具红色宽缘;中覆羽具粉色宽端;大覆羽具红色羽缘和粉色羽端;下体鲜粉红色,尾下覆羽较淡,腹部白色,翼下覆羽和腋羽均白,微沾玫红色。 雌性成鸟:上体从额至背大都沙褐色,而沾红色,各羽中央暗褐,腰和尾上覆羽具红色宽缘;尾羽和飞羽暗褐,羽缘玫瑰粉色;颏、喉、胸和两胁玫瑰红色,各羽具暗褐色细纹;腹和尾下覆羽白色,后者有褐色纵纹。 幼鸟:与雌鸟相似,但纵纹显著;头上微显鳞状珠白色斑。 虹膜暗褐色;嘴灰褐色;腿和脚肉色或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26.0 155.5 10.9 84 58.5 18.8 (21—31) (141—170) (10.5—11.4) (80—88) (55—62) (18—19.5) ♀♀(8) 19—22 135—158 10.4—11.5 75—82 52—59 18—19.2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北朱雀在我国为冬候鸟,多栖息于山区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和丘陵的杂木林中,也见于平原的榆、柳林中。一般在低海拔地区活动。在长白山从未见于1000m以上林带。此鸟从10月至3月见于我国东北和河北北部,于春、秋两季也见于辽东半岛和沙卫山岛。小群生活,迁徙时多为家族群。喜栖于大树梢上,性不大怯疑,当比较接近时方飞离。叫声是一种短促、柔和的哨音;鸣声洪亮而婉转,虽在冬季也经常鸣唱。食物完全为植物性的,包括松子、各种野生植物种子、浆果和叶等,据赵正阶等(1985)剖胃观察有稻米、高粱米和豆类。此鸟在西伯利亚和库页岛等地繁殖。 |
分布信息 | 吉林长白山、老爷岭、长春,辽宁丹东、草河口,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赤峰,宁夏中卫、银川、贺兰山,甘肃东部祁连山、肃南、东南部天水、西南部卓尼、玛曲、舟曲等,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旅鸟,冬候鸟),江苏镇江和沙卫山岛(旅鸟)。 ; 西伯利亚、阿尔泰山西部、贝加尔湖、萨哈林岛(库页岛),蒙古,日本和朝鲜半岛。 ;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北朱雀在我国是一种旅鸟和冬候鸟,每年10月下旬左右迁来,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迁离,约居留150多天,数量较多,冬季吃掉大量杂草种子,有益于农业。另外此鸟迁来东北的时间恰置收获完毕季节,所食谷类多半是被丢弃的或打谷场上的。此鸟在东北各地和北京等地,常被笼养,但成活率一般较朱雀低。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