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Fringillidae |
科中文名 | 雀科 |
学名 | Carpodacus rubicilla (Guldenstadt, 1775) |
中文名 | 大朱雀 |
引证 | Loxia rubicilla Guldenstadt 1775,Nov.Comm.Petrop,19:463(模式产地:高加索山脉).; |
俗名 | Great Rosefinch;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形较大;体羽深红色;羽中央具白色或带粉白色斑点,颊深红色;雌鸟体羽淡灰色,稍暗的颊具有阴暗或带褐色斑纹;下背和腰无斑纹。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青藏亚种) 雄性成鸟:头部、颏至上胸光亮洋红色,除眼先和眼周外均具白色光泽斑点,颊及耳羽亮粉红色;颈、背和短的尾上覆羽、小和中覆羽等呈带粉红的黄褐灰色,微具羽干纹;腰粉红色;尾羽及长的尾上覆羽褐至黑褐色,外侧一对尾羽具宽阔的白色外缘,其余尾羽羽缘与背同色;大覆羽淡褐色,亦具与背同色的羽缘;小翼羽、初级覆羽和飞羽暗褐色,次级飞羽较淡并具宽阔的较苍白的粉红色羽缘;初级飞羽羽缘淡粉红色,第一枚的羽缘近白色;下体余部粉红色;翼下覆羽和腋羽淡灰而沾红。 雌性成鸟:上体从头至短的尾上覆羽,包括肩羽和小、中覆羽黄褐色,具暗色纵纹;长的尾上覆羽和尾羽褐色,外侧一对尾羽具窄的白边,其他尾羽具淡褐色狭边;飞羽黑褐色,具淡灰色羽缘;下体淡灰沾黄,具少量窄的褐色羽干纹。 虹膜暗褐色;嘴黄褐色;脚黑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5) 44.4 195.5 13.4 118.0 88.8 23.7 (38—45) (180—205) (12--15) (111—130) (87—95) (21—26.9) ♀♀(12) 46.5 188.5 13.9 113.3 87.4 23.3 (38—52) (178—196) (13—15) (108—118) (81.5—94) (21—25)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大朱雀是高山鸟类,见于海拔3000m以上的山区,在西藏扎达和普兰县可达4100—4500m,甚至到雪线以上,冬季也不低于1000m以下的山谷。此鸟喜栖开阔地区的草地、草甸、山坡岩壁、稀疏荆棘的石砾堆以及溪边灌丛中,很少到松林中;在西藏常见于山沟灌丛、泉水旁沼泽地边灌丛、溪边土坎和河谷灌丛旁的石头上。 单个或成对活动,在南穆河流域穆肃山和噶尔县,狮泉河甚为普遍,但不见于平原。 鸣声高而悠扬,音似“weeep”。飞翔时发出尖锐的“twit,ping”声音。 食物以植物性为主,有榆树、桦树种子和其它植物碎片,以及昆虫碎片(钱燕文等,1965);在西藏剖胃观察,在植物种子、草子、绿色植物及花蕊等(郑作新等,1983)。 此鸟繁殖期为5—7月。5月进行配偶,天山早在5月下旬即可见巢和卵,6月在西藏拉达克和噶尔县亦见其巢和卵。巢材全为较粗的干草,很少有细枝。每窝3—5枚卵;卵呈深蓝色,表面带有紫褐色斑纹。卵的大小:平均为24mm×17mm。据王子玉等在1976年6月25日在西藏所采的雌鸟,一卵已进人输卵管。同年7月27日见到一窝孵出6天的3只幼雏。 8月中下旬曾见到亲鸟带领幼鸟活动。 |
分布信息 | 蒙古,塔吉克斯坦及其以南地区等。; 新疆,甘肃祁连山,青海柴达木盆地,昌都北部以至西藏南部。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大朱雀有4个亚种,有2个见于我国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大朱雀在我国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虽为留鸟,在个别山区很普遍,但是总的数量不多,而且分布狭窄,且一般不到农田和森林中活动,故对林、农业的关系不甚密切。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