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Fringillidae |
科中文名 | 雀科 |
学名 | Carpodacus thura Bonaparte et Schlegel, 1850 |
中文名 | 白眉朱雀 |
俗名 | White-browed Rosefinch;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雄鸟眉纹粉红色,后部具银白色先端,向前与宽阔的珠白色额部相连;上体具浓重的斑纹,下体无,雌鸟的眉纹带皮黄色,后部变白;下体颏到胸带黄褐色,腹部几白色,均具浓重的斑纹。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指名亚种) 雄性成鸟 额、眉纹、耳羽、颏和喉均为粉红色,具珠白色羽干纹,眉纹后部先端银白色;耳羽和眼后纹分开;眼先和颊紫红色;颈侧褐色;腰粉红色;尾上覆羽暗褐,具粉红色尖端;上体余部深棕褐色,具宽阔纵纹;尾褐色,具浅淡羽缘;翼覆羽暗褐,小覆羽具红色羽缘,中覆羽外翈端部淡黄,基部沾红;小翼羽和初级覆羽暗褐,羽缘淡褐,微沾玫瑰红色;飞羽暗褐,具淡褐色羽缘;次级飞羽羽缘色淡而宽;下体概玫瑰粉色;尾下覆羽具暗色中央和基部;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微沾褐色。 雌性成鸟:眉纹和前额黄白色,具黑色条纹;腰和尾上覆羽褐色,具金黄色羽缘;上体余部和翼与雄鸟相同;眼先暗褐;颊和耳羽黄白,具黑色中央;颏污白色,向下至胸和胁转为赤褐色;腹中央几白色;下体从喉至尾下覆羽均具黑色纵纹。 虹膜暗褐;嘴淡角色;脚鲜灰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6) 25.5 164.0 10.7 83.5 78.8 22.4 (21—30) (152—176) (10—11.3) (81—86) (72—85.5) (21—23.7) ♀♀(12) 25.0 162.0 11.0 82.3 74.6 22.0 (20—30) (145—179) (10—12) (78.5—86) (68—81.2) (21—23)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白眉朱雀是高山鸟类,在云南玉龙山分布于海拔3100一5000m高度的高山和山顶,而在西藏的八宿,见于4100m高处,但在贺兰山分布却比较低,而且也常见于平原。一般冬季下降至山脚和河谷。此鸟栖息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也在高山草原和沿溪矮林以及灌丛中。 除繁殖期外多结群生活,特别是在冬季白雪覆盖大地时,一群群的红色朱雀飞落在深绿色的石楠树上,景致十分美观。鸣声低而弱,音调不甚悦耳,颇似红胸朱顶雀的一种“brijj-brijj_brijj”的哨声;叫声是一种尖锐、急促的“deep-deep-deep-de-de-de-de”声或一种牛羊“veh-ve-ve-ve-ve-ve-ve”的叫声;还有一种大声和快速的“pupu—pipipipi”的吹笛声,这种叫声往往在地上活动时发出。性胆大,往往在人们走近时才飞去。 食物主要为植物性,包括各种植物种子和浆果。冬季喜欢在地面取食。 繁殖期为7—8月间。巢营于小灌木下层,一般距地面不高;巢呈深杯形,由粗干草和植物根编成,内垫以兽毛。每窝产卵3—5枚;卵呈蓝色或深蓝色,具有黑或紫褐色点斑;卵大小平均为22.3mm×16.0mm(贝克)。 |
分布信息 | 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和西藏。; 尼泊尔,锡金,不丹和印度。 ;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对比采自西藏春丕河谷的thura亚种、四川木里到云南丽江的 femininus亚种、柴达木的 deserticolor 亚种及青海大通的 dubius 亚种,明显地看出越靠近西南部的亚种,上体棕褐色越深浓,而越靠近西北部的亚种色泽越差淡。如 thura 亚种与 femininus亚种上体色均深浓,但二者黑纹有宽窄之分;deserticolor 亚种色最淡,而 dubius 亚种色较淡。femininus 亚种的黑色条纹宽而著,雌鸟尾上覆羽深棕金色,胸羽无棕褐色,这与 其他亚种显然有别。 亚种分化 本种共有5个亚种,其中有4个分布于我国。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白眉朱雀虽分布于宁夏,甘肃,青海,西藏和西南山地,但数量不多,目前经济意义不大。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