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Fringillidae |
科中文名 | 雀科 |
学名 | Leucosticte nemoricola Hodgson, 1836 |
中文名 | 林岭雀 |
引证 | Fringilauda nemorcola Hodgson 1836,As.Res.19:158(模式产地:尼泊尔). ; |
俗名 | Hodgson,s Mountain Finch;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形体和大小均近似麻雀,但体羽暗褐色,具较淡的斑纹,眉纹轻微;翼斑浅白或奶油黄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据新疆亚种) 雄性成鸟:头部桂皮色,具暗褐色纵纹;背及肩褐色,具桂皮羽缘;腰灰褐而具白色羽端;尾上覆羽黑褐色;尾羽暗褐,具黄褐色狭边;小覆羽沙褐色,具黑色条纹;中覆羽灰色,羽缘牛皮黄色,轴纹黑色;大覆羽黑色,羽端黄白,羽缘淡褐,小翼羽黑色,羽缘淡褐;初级覆羽黑色,羽基灰色,沿外翈有一明显白边;飞羽暗褐而具淡黄色狭缘,内侧飞羽黑褐,具淡桂皮色至白色羽缘;头侧淡桂皮色;下体淡灰褐色,腹中央近白;尾下覆羽具宽阔的白色羽缘;胸侧有少量黑色纵纹;翼下覆羽和腋羽银灰至白色。 雌性成鸟:与雄鸟同色,但较晦暗;腰部灰沾褐。 幼鸟:上体锈褐色,后颈色淡;背及肩有黑褐色纵斑;下体淡灰黄色,腹部中央近白色。 虹膜褐色;上嘴角褐色,下嘴黄褐色;脚淡黑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4) 19,20 142,142 10.5,11 94,96 65,66 18,18.5 23,24 143,145 11,11.5 99,103 70,72 19,20.5 ♀♀(5) 21—23 139—145 10.8—11.2 93--99 64—68 18.8—19.8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林岭雀栖息于海拔较高的山坡、草地、高山草原和树木稀疏的石砾堆处。在新疆多活动于海拔2600m高处;在云南玉龙山尚在3400—4000m间;在西藏聂拉木等处可高达4200—4500m,有垂直迁徙现象。冬季可到河谷低处越冬,一般多以3—6只结成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也集成上百只的大群。叫声是一种柔和的麻雀或朱顶雀的“chi-chi-chi-chi的叫声,还有一种尖锐的两音节的哨声。歌声是尖锐的“rick-pi-vitt”或“dui-dip-dip-dip"旋律;总是站在大的鹅卵石或突出的石头尖上鸣唱。 在地面上寻找食物,但在树顶和灌木上休息,也可落在电线上。食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如各种野生植物种子和植物芽蕾等。据钱燕文等(1965)在新疆剖检2个鸟胃结果全是植物质的。又据动物研究所1966年6月在聂拉木和定日剖检结果,除植物质外,还有昆虫。 此鸟繁殖期在6—8月间,营巢时间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巢一般筑在石砾堆中,或在石堆下方,也有利用兽穴的,但很少在小树上。巢材由草和植物根组成,内垫以兽毛和鸟羽;如巢筑在树上,其外壁多饰以树皮和地衣等物伪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1966年6月在雌鸟体内曾发现一枚将成熟的卵。每窝卵4—5枚,纯白色。卵的大小:指名亚种平均为20.7mm×15.3mm。年产一窝。8月份在新疆可看到幼鸟。 |
分布信息 | 中亚山区和喜马拉雅山脉南部等地。 ; 新疆西部、甘肃、陕西、四川、云南和西藏。;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采自新疆的标本体色较采自西藏的稍暗,腋羽白色,据此定为新疆亚种(L.n.altaica);而采自西藏的标本为指名亚种(L.n.nemoricola),其腋羽为草黄色,以此为区分两亚种的唯一依据(郑作新,1966)。但经对比两种标本还发现 altaica 头部羽色较淡,呈棕褐色,并具暗褐色细纹,背及肩亦淡,下体褐灰色沾棕;nemoricola 的头和背暗褐色,头部黑褐色纵纹较粗,呈斑块状,下体灰褐色。 亚种分化 林岭雀共分化为2个亚种,均见于我国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林岭雀在我国西北和青藏高原等广大地区虽为留鸟,但目前对农林业生产尚无显著益害关系。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