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Fringillidae |
科中文名 | 雀科 |
学名 | Pyrrhula nipalensis Hodgson, 1836 |
中文名 | 褐灰雀 |
俗名 | Brown Bullfinch;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通体主为淡灰褐色;翼与尾为有光泽的深蓝色;大覆羽有一淡皮黄色斑;三级飞羽具有橙色边缘。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华南亚种) 雄性成鸟:嘴基暗灰褐色;头顶和枕部灰褐色,具黑褐色次端斑,并具淡灰色镶边,呈鳞斑状;眼下后方有一白斑;上背、肩、内侧覆羽、头侧和颈侧大都灰褐色;下背黑色;尾上覆羽基部紫铜色,羽尖绒黑色,次端斑绿色;中央尾羽紫铜色,具绿色次端斑,并具黑色羽缘;其余尾羽黑色,羽缘绿色,羽端黑色;小覆羽暗褐;最内侧大覆羽灰色;外侧次级覆羽黑色,羽端灰褐;三级飞羽与中央尾羽相同,而最内侧一枚飞羽外翈呈红宝石色;其余尾羽黑色;次级飞羽表面绿而具黑边;喉、胸和两胁灰褐色;腹部中央灰白色,尾下覆羽白色;翼下覆羽和腋羽均白色。 雌性成鸟:大致与雄鸟相似,唯头上鳞状纹不显;最内侧飞羽斑纹红褐色,外翈稻草金色;腰淡色而微黑。 虹膜暗褐色,嘴鲜铅绿色,先端和边缘黑色;腿和脚暗灰红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23 181 11.5 88 75 16.5 ♀(1) 23 179 11 86 73 15.5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褐灰雀为高山鸟类,见于海拔3000m以上的山区,在云南玉龙山分布于3700—4000m高处,仅冬季迁至低山。此鸟一般喜结群生活。据拉图史(La Touche,1925—1930),于福建4月间见成群在高树上觅食。又称此鸟5—6月,9—10月间仍成群。在云南,6月22日却见有单独活动者,贡山常10余只结群,偶见单个活动者。 生活于阔叶林和灌丛中。性驯顺。不太畏人。叫声是一种柔润的“per-lee”的旋律,像红头灰雀(Pyrrhula erythrocephala)的叫声,但比它更柔和;还有一种柔和的哨音鸣叫,这往往是在飞翔时发出。歌声是一种柔润的“her-dee-a-duuee”音节的重复。 食物为各种植物种子、浆果、叶芽和花蕾等,间或有昆虫。 繁殖期较晚,但卡德韦尔(Caldwell,1931),报道,华南亚种繁殖期在4—5月。巢筑于常绿树上或灌丛的灌木低枝上。巢呈小杯形,由于草杂以细枝、须根和苔藓构成,外饰以新鲜苔藓。在福建和广东,巢由苇茎、树皮、细根、细草和纤维编成,内垫兽毛和其他软物质。 每窝产卵3—5枚,呈淡绿色,具茶褐色点斑,集中于钝端。卵大小约为21mm×15mm。 |
分布信息 | 印度和缅甸。; 福建,台湾,广东,云南和西藏。;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本种共有5个亚种,我国有3个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