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Hirundinidae |
科中文名 | 燕科 |
学名 | Ptyonoprogne rupestris Scopoli, 1769 |
中文名 | 岩燕 |
引证 | Riparia rupestris centralasica Stanchanow, 1933, Bull. Brit. Orn. Cl. 53: 18(模式产地:宁夏贺兰山)。; Hirundo rupestris Scopoli, 1769, Ann. 1, Hist. Nat: 167(模式产地:奥地利 Tyrol)。; Hirundo rupestris Scopoli,Ali et Ripley , 1972, 5: 53.; |
俗名 | 石燕(甘肃);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岩燕体型较沙燕大。上体褐灰,胸部污白,下胸腹部深砂棕色。因其尾较短而翅显得较长。尾羽除中央一对及最外侧一对外,其余近端的1/3内翈处悉具白斑,展尾时明显可见。 |
形态描述 | 形态 (P. r. rupestris,采自甘肃武山) 成鸟:头顶暗褐,上体灰褐;颈侧、翅上覆羽及尾羽暗褐色;尾羽短,除中央一对及最外侧一对外,其余内翈近端1/3处具白斑。眼先、耳羽暗褐色;颏、喉及上胸污白,仅少数羽具暗褐色斑点;下胸部及腹部深棕砂色;胁、腹和尾下覆羽暗烟褐色。 虹膜暗褐;嘴黑色,跗蹠及趾肉色至肉色沾褐。雌雄同色。 幼鸟:与成鸟相似,不同处在于幼鸟上体较暗,背、肩、翅上覆羽有暗棕色宽缘,腰羽及尾上覆羽有浅黄色羽缘,次级飞羽有浅黄色羽端;下体较多红棕,颏和喉部羽无褐色斑纹。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6) 20.9 145 7.4 131.5 62.1 10.2 (18—25) (130—160) (6.5—9) (120—139.5) (57—70) (9.5—12) ♀♀(14) 21.6 149.3 7.1 137.9 62.5 10.2 (20—28) (130—175) (6.7—8) (130—175) (57—70) (10—12)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岩燕栖居海拔1,500—5,000米的高山峡谷;巢区近湖泊、沼泽、溪流或江河。巢营岩壁或山洞隐蔽处,外形呈半碗状,顶端开口,用小泥丸砌成或以苔藓混唾液构成。1959年4月在西藏拉萨获得一个用苔藓为巢材的巢(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外径8.1厘米,内径6.1厘米,壁厚1.2厘米,巢深1.6厘米,内垫以羽毛等物。1974年6月在兰州东岗峡谷得一泥巢,外径11.3厘米,内径9.7厘米,巢深2厘米,铺垫除绒羽、兽毛外,有少许干草茎、叶。每巢产卵3—5枚。卵椭圆形,色白而无光泽,具浅紫色或红褐色斑或点。2卵大小为19×13.1和20×13.8毫米。繁殖在6—7月。 岩燕无集群的习性,在宁夏贺兰山,甘肃武山,兰州东柳沟,进沟口一公里左右,有时甚或几公里方可见一对岩燕在崖壁营巢育雏。偶见为数不多的松散群体在同一生境内追捕空中飞虫,飞速时快时慢,大部分时间在天空展翅迥翔,显得十分悠闲。飞行时常发出低弱的啾啾叫声。多数情况下喜在湖泊、沼泽、鱼池、水库、江河等的水面迴翔。 食物主为昆虫,且大都在飞行时捕获,飞速较 rustica 稍慢。 迁徙鸟,南迁比其它燕稍晚,在兰州最迟在11月4日(1979)离去。南迁时或多或少形成群体。翌年4月迁来北方。 |
分布信息 | 新疆西部喀喇昆仑山、喀什、天山至中部和靖,青海全省,甘肃武山、兰州、榆中至甘南迭部,宁夏贺兰山,内蒙古中部乌拉山和伊克昭盟,四川北部若尔盖和松潘、西部康定和巴塘,西藏南部、昌都地区北部、金沙江及西南部,云南德钦、西部至东部昆明;东抵山西,河北北部,东北西南朝阳,内蒙古东部赤峰(夏候鸟或留鸟)。; 岩燕属全世界已知有斗个种,见于北欧、中亚西北部、瑞士、奥地利、法国南部和中部、伊比利亚中部和北部;非洲(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地中海区域(意大利、亚德利亚东、北欧克里米亚、小亚细亚、近东),高加索,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黑海地区(繁殖鸟)。苏联土尔斯坦,缅甸南掸邦,泰国湾北部,老挝东北等地。;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岩燕全世界已知有2个亚种。中国仅有一亚种。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岩燕捕食蚁、蜂、蚊、蝇和蛇,多种甲虫,蜘蛛等,特别是大量捕食牛蛇,对农业、林业、畜牧业以及卫生保健都有益处。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八卷 雀形目 (阔嘴鸟科 和平鸟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