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Hirundinidae |
科中文名 | 燕科 |
学名 | Riparia paludicola (Vieillot), 1817 |
中文名 | 棕沙燕 |
引证 | Hirundo paludicola Vieillot, 1817, Nouv. Dict. Hist. Nat. 14:511(模式产地:非洲南部)。; Riparia paludicola chinensis, 昆明动物研究所,1980, 100; Ali et Ripley, 1972, 5: 51—52; Baker, 1926, 3: 235—236; Peters, 1960, 10: 81—129; Smythies, 1953, 246;Vaurie, 1959, 5.;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大小似 Riparia riparia,但体羽褐灰,尾羽黑褐,无胸带,跗蹠完全裸出,喉部淡棕色,与 Riparia riparia 有别。 |
形态描述 | 形态 (R. p. paludicola,采自云南) 成鸟:头顶暗褐色,整个上背和颈侧灰褐色,具光泽;腰羽较淡;尾羽黑褐色;尾上覆羽浅灰褐色,边缘苍淡;颏、喉和上胸浅沙黄色,胸部沾棕;两胁灰褐色;其余下体及尾下覆羽白色,渲染沙黄。 虹膜淡褐;嘴黑色;跗蹠及趾黑褐色。 幼鸟与成鸟相似,仅上体羽及内侧飞羽具浅棕色宽缘;腹部及尾下覆羽纯白,胸部较成鸟色暗并稍沾棕。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5) 7.9 108 4 87.6 41.1 8.8 (7.5—8) (100—112) (4一4) (82—91) (40—43) (8—9) ♀(1) 7 114 4.5 82 40 8.5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棕沙燕的生态,在许多方面与灰沙燕相似,不同处在于它们较多地保留在水面飞捕昆虫,亦常在草地、沼泽地飞翔。繁殖在4—5月或10—11月,每年可能繁殖两次。巢营河岸砂崖峭壁或海滨悬崖,洞道深从60—120厘米不等,洞道末端扩大为巢室,巢即置于此室。巢室较大,直径约18厘米,巢内有草、羽及兽毛铺垫。每巢产卵2—4枚,偶或7枚。卵色纯白,大小为14.5—18.3×11.2—12毫米,繁殖期棕沙燕常集成大群,少则20—30只,多时达100只以上。棕沙燕在台湾为留鸟,但常视水源和昆虫活动情况而作局部迁徙。 |
分布信息 | 布坎拉东部,印度东北、孟买以南、库塔克,泰国,老挝,越南,菲律宾吕宋等地。; 云南西部以至南部西双版纳及东南部,台湾(留鸟)。;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棕沙燕全世界已知有7个亚种,中国仅分布一亚种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棕沙燕食虫,且以膜翅目中的蜂、蚁,等翅目中的白蚁,鞘翅目中的小甲虫为主,害虫占较大比重,有益于人类。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八卷 雀形目 (阔嘴鸟科 和平鸟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