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Laniidae |
科中文名 | 伯劳科 |
学名 | Lanius collurioides Lesson, 1834(=1832) |
中文名 | 栗背伯劳 |
俗名 | Chestnut-backed Shrike;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为小型伯劳,头顶至上背青灰色,上体余部栗褐色,尾羽黑褐具白端缘;下体鲜白,胸、胁略染锈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指名亚种) 雄性成鸟:前额黑色,头顶至上背逐渐过渡为青灰色;上背、背、肩、翅覆羽及尾上覆羽均为栗色;自眼先过眼至耳羽为黑色宽带;尾羽黑褐色,中央尾羽具窄的白端,自内向外的各外侧尾羽白端愈来愈大,至外侧第1、2枚尾羽则为全白色,其羽轴为黑褐色;翅羽黑褐,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形成翅斑;内侧飞羽和大覆羽的外翈均具淡棕缘。颏、颊及喉纯白,其余下体近乳白色,胸、胁染以锈棕色。 雌性成鸟:头顶至上背的灰羽略染淡褐,前额不呈黑色,基部淡棕;上体余部不及雄鸟之亮栗色而染以淡褐;眼先、过眼至耳羽为黑褐色,眼先并沾淡锈;翅羽色似雄,具翅斑;尾羽的色型亦似雄鸟,但比雄羽发褐色;下体不如雄羽辉亮,更显污白及锈色。 幼鸟:羽色似雌但头顶及上背均满布黑栗相间的鳞状横纹,尾上覆羽亦具鳞纹;尾羽黑褐具细密横斑,外侧尾羽有淡棕色缘,羽轴黑褐色。颏、喉白色;胸羽灰棕,上具密集的黑褐色鳞纹;胁羽锈色,具鳞纹;腹以下为白色。 雏鸟:大致色泽似红尾伯劳的雏羽,但下背、背、肩、尾上覆羽均为栗色具黑横斑;头顶淡棕褐色,有黑褐色横斑;额羽暗褐;飞羽羽色似成鸟,但内侧者有宽阔的淡棕色外翈及端缘;中央尾羽黑褐具棕栗色端缘,最外侧2枚尾羽为淡棕褐色具淡端缘。下体深皮黄色,胸、胁淡棕并具灰褐色鳞纹(胸羽)及横斑(胁羽);下腹至尾下覆羽淡黄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脚铅灰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0) 31.7 189.8 19.2 86.9 91.1 24.5 (25—45) (167—204) (11—15) (83—89)(67—101) (23—26) ♀♀(21) 28.8 191.7 13.1 87.7 92.3 24.4 (23—36) (172—205) (11—15) (84—92)(83—102) (23—26)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息于山地乔木及灌丛地带,也常停立在枝头、村寨附近的篱巴或电线上,注视地面昆虫并捕食,主食鞘翅目昆虫。本种的生态很少报道。据La Touche(1930)报道于6月19日采到1巢,位于幼杉树上,距地2.5m,由带有花序的草茎编成,内衬细草棍;多卵淡青或淡黄色,上具淡灰、紫及黄褐色斑点。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于印度和中南半岛(留鸟)。; 国内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东南部及广东(留鸟)。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栗背伯劳有2个亚种分化,中国仅有1个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九卷 雀形目 太平鸟科—岩鹨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