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Laniidae |
科中文名 | 伯劳科 |
学名 | Lanius isabellinus isabellinus Hemprich et Fhrenberg, 1828 |
中文名 | 指名亚种 |
引证 | Lanius isabellinus Hemprich et Fhrenberg,1828 Symb.Phys.Av.1:fol.E(模式产地:阿拉伯Gumfuda).; |
形态描述 | 形态详见种的描述。 |
分布信息 | 国内广泛分布于新疆南部各地以及甘肃(繁殖鸟)。; 国外见于俄罗斯中亚地区(旅鸟)以及伊朗,伊拉克,印度及非洲(旅鸟、冬候鸟)。 ;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本亚种的羽色变异,特别是不同季节的变异很大,加以过去对其繁殖分布区中国境内的标本研究很少,使之与天山亚种(phoenicuroides)的区别出现混淆。这与高温干旱环境下羽衣磨损严重有关,据实地观察,经历繁殖之后的羽色显著发灰(背及头羽)、发黄(翅及尾羽),而新羽则褐色显著。Baker(1924)等人认为本亚种的眉纹不显著并呈乳黄色,初级飞羽基部无白色,眼先黑斑不发育,常呈乳色。对于大多数已换羽结束的成鸟,基本上是符合的。钱燕文等(1965)认为翅上有无白斑,眼先是否黑色不能作为亚种间的区别,主要与phoenicuroides的区别在于背羽羽色的深浅。这可能与所研究的种群样品中混有另一亚种的迁徙个体及幼体有关。Stresemann,F.及V.Stresemann(1971,1972)从越冬地标本推断在繁殖区仅进行秋季的局部换羽,即更新体羽和尾羽而不更新初级飞羽以及外侧6枚次级飞羽;待迁至越冬区后再进行一次完全换羽。1975年5—9月,我们在南疆采集了系列换羽标本,连同对中国科学院所藏的标本共177号的研究表明,本亚种早在6—7月份即在繁殖区内更换了翅羽,因而秋季为完全换羽。待10月到达越冬区后,这些翅羽又经磨损,从而导致判断上的错误(郑光美,1979)。 总结成鸟体羽的季节变化如下: 春 夏 季 秋季换羽前 换羽后 头顶及背羽为灰砂 头顶苍灰色,背羽亦 头顶及背羽均沾褐栗 褐色,尾羽橙褐色 染淡灰,尾羽淡橙棕色 色,胸、腹褐色调更浓并 显粉色,尾羽褐棕色 对60个标本翅式的测定,有40个标本为3≥4>5>2>6,16个标本为6>2,其余 处于换羽阶段,翅式不稳定。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九卷 雀形目 太平鸟科—岩鹨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