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Laniidae |
科中文名 | 伯劳科 |
学名 | Lanius schach schach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指名亚种 |
引证 | Lanius schach lingulacus Hachisuka,1939,Suppl.Publ.Orn Soc.Japan 15:119(模式产地:上海). ; Lanius schach Linnaeus,1758,Syst.Nat.,ed.10,1:94(模式产地:中国).; |
鉴定特征 | 本亚种偶见有黑色型个体,但与黑伯劳不同,主要特征为体羽的棕色部分黑化为棕灰至灰褐色,但黑色羽的分布不出现异常区域,仅在少数标本的腹、胸部有杂乱不规则的黑斑;而且,所有这些黑色型标本均具有翅斑(白色至灰褐色)。国内所收藏的标本有1909—1927年采自上海的17号标本(现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22—1937年采自福州(4号)、厦门 (1号)的标本,也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收藏。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指名亚种) 雄性成鸟:嘴基至前额黑色,头顶至上背青灰并略染棕色,至背羽逐渐过渡为锈棕色并达于尾上覆羽;脸侧自嘴基至眼先、围眼至耳羽及颈侧为一黑宽带,与黑额带相连;肩羽与背羽同色;翅覆羽与飞羽黑色,第4—9枚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形成明显翅斑,露出覆羽端外约8—12mm;内侧飞羽的外翈及端缘为淡棕色;翼缘纯白;中央尾羽黑色,外侧尾羽逐渐染褐并具淡棕端,最外侧三对尾羽淡褐色并具宽狭不等的淡棕色内、外翈缘和端缘。颏、喉纯白;胸以下以白为主,在胁、股及尾下覆羽处染以锈棕色。本亚种的棕色调自东向西呈现梯度变异,东部者色淡,愈向西部棕色愈浓,以云南、贵州种群的颜色最深。 雌性成鸟:前额黑带较窄并具黑褐色,头顶至上背的灰色染褐;中央尾羽及过眼纹均沾褐色。 幼鸟:黑额带不显,仅在嘴基略有黑羽;上体灰色部分均染棕并具黑褐色横斑;肩羽及尾上覆羽具细的暗褐横纹;中央尾羽末端有3mm左右的棕色羽端;过眼纹黑褐色。下体污白,胸、胁沾锈色,有不明显的横纹。 雏鸟:不具或具极窄的(1mm)黑额带,白头至腰棕褐色,头顶有零散隐鳞纹,上 背至腰则有大型黑褐色鳞纹;尾上覆羽棕褐;中央尾羽黑色具棕色端斑,愈向外侧尾羽棕色区愈扩大,最外侧尾羽全为棕色;眼先、过眼至耳羽为黑色;翅黑色,内侧飞羽具宽阔棕色缘,初级飞羽不具翅斑。颏、喉白色染淡棕,胸、上腹有暗褐色鳞纹,胁羽淡棕,腹中央几近白色,尾下覆羽淡棕黄色。 虹膜暗褐;嘴在年轻个体局部(多为下嘴基部)为角色,老年个体上、下嘴均纯黑; 脚铅灰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77) 58.3 260.8 16.8 105.3 130.5 32.2 (40—72) (218—290) (12—20) (98—136)(100—154) (25—37) ♀♀(62) 59.5 254.4 16.9 104.3 128.1 32 (45—88) (218—283) (15—19) (97—131)(101—154) (28—35) |
分布信息 | 国内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北至甘肃兰州、陕西秦岭,西至四川、云南(留鸟),偶见于山东。 ;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九卷 雀形目 太平鸟科—岩鹨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