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otacillidae |
科中文名 | 鹡鸰科 |
学名 | Motacilla flava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黄鹡鸰 |
引证 | Budytes flava thunbergi 寿振黄, 1936; Budytes flavus, 寿振黄, 1936, 802.; Budytes flava simillima,寿振黄, 1936, 804—805。; Budytes flava taivana, 寿振黄 1936, 805—806。;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头顶灰色,上体橄榄绿,腰部较淡;翼上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具乳黄色羽缘,形成两道较明显的黄白色翼斑;尾羽黑褐色,最外侧两对尾羽大都白色;颠白色、下体余部黄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M. f. beema,采自西藏阿加) 头顶蓝灰色,额稍淡,具白色眉纹,眼先及耳羽暗灰色;背羽橄榄绿色,腰及尾上覆羽稍淡;初级飞羽黑褐色,羽缘黄白色,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褐色,羽缘淡黄,形成两道翼斑;尾羽黑色,具黄白色狭缘,中央尾羽浅缘较宽著,最外侧两对尾羽均具较大的楔状白斑,羽干亦白;颏白色,下体余部鲜黄色,胸侧及胁部沾橄榄绿色。 雌雄相似。 虹膜褐色;嘴、附蹠、爪黑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O(2) 15,17 150,150 11,12 80,81 73,75 20,22 ♂♂(11) 17,19 155,161 13,13 88,88 76,79 22,26 (1) 18 150 13 77 72 —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息于河谷、林缘、原野、池畔及居民点附近,从平原直至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均可见到它们的踪迹,常成对或3—4只小群活动,飞行呈波浪状曲线,栖止时尾不停地上下摆动,在地面上奔走觅食,有时在空中捕食。 食物几纯为动物性物质,1974年在西藏狮泉河剖一鸟胃,内容物几全为昆虫。8月在西藏普兰县阿加公社剖一鸟胃,内容物有苍蝇、蚁子、甲虫、鳞翅目幼虫等。 黄鹡鸰夏季在山区、林缘进行繁殖。邓明鲁等1964年5—6月间在吉林省大安县月亮泡观察了黄鹡鸰繁殖习性,共发现8个巢,全部筑在潮湿的塔头甸子中,这些塔头多由乌拉草(Carex sp.)和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构成,草高约500毫米。巢隐蔽得较好,背置于塔头墩边沿,周围积满往年的枯枝残叶。据对1巢的观察,5月9日见两鸟在巢周围10—20米处取材开始造巢。5月11日巢已形成,缺少内垫。5月12日内垫已就,历时四日。 巢较大,呈碗状,巢材单一,完全由塔头草叶构成,内垫为马毛、羊毛及牛毛等物。据对4个巢的测量,外径11—12×9.5—10.3厘米,内径7—7.5×6—7厘米,巢深5—6厘米,巢高6—7厘米。 巢的密度,在60×40平方米面积内共发现4个,相距15—20米。另有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巢3个,与本种巢相距最近的约8米。还有田鹦(Anthus rihardi)巢2个,与本种巢相距约30—40米。 产卵最早见于5月10日,一般在5月中旬,个别在,月25日还在产卵,由此可见,产卵期约在5月中、下旬。在5月13日观察一个巢,内有卵1枚,14日7时45分有2枚,15日3枚,16日4枚,17日5枚,一般是日产一卵。在八个巢中,一巢产卵6枚,其余七巢均产5枚。卵的底色灰白,有褐色斑点和绿条状花纹,斑点分布在顶端较密。21枚卵的测量平均为13.8—15×19—20.5毫米;重量1.9—2.3克。 由于此鸟在外形上性别甚难分辨,是否雌、雄共同孵卵,尚不能肯定。从射获的6只标本来看,有4只雌鸟的孵卵斑极为明显,但2只雄鸟体上,有一只有很不明显的孵卵斑。由此推断,孵卵可能是由雌鸟承担的。孵卵期约为14天左右,从雏鸟孵出的第二天上午亲鸟开始共同育雏。雏鸟进食,双眼紧闭,头向上昂,张开大嘴,待亲鸟将所含食物塞入嘴内,然后吞下。6月3日,对一巢进行了育雏的日周变化观察。亲鸟在4点20分开始育雏,19点35分归宿,19点40分以后双亲皆落在巢边。育雏频数在一日内出现两个高峰,一次在9—10点,每小时达16次。一次在16—17点,每小时达14次。一日内双亲喂雏134次,其食物如下(表6)。 由下表可看出雏鸟的食物主要是昆虫。 刚出壳的雏鸟,全身肉红色,有稀疏灰黄色的绒毛,分布在头顶、肩部和腰部,两眼紧闭。据测量一巢刚孵出的5只雏鸟,平均体重为2.05克,每天增长1.15—1.43克(表7):孵出后的第三天(6月3日),雏鸟的头顶、背及腰部的灰黄色绒羽长约5毫米,眼仍然未睁。第七天两翼、背、尾、腿、体侧(胁之上部),前胸两侧及喉部均长有羽毛,如针刺状,铅灰色,稍染黄色,尖端灰白色,眶上及脊背均有绒羽。第十天全体被羽,只在头部、上体及两胁为稀疏绒羽。第十三天离巢,开始在巢附近的草地上作短距离飞行,此时仍由亲鸟哺育,直到具有一定飞翔能力时,幼鸟才3-4只结成小群飞绕于繁殖地,于8月上旬离开巢地。 黄鹡鸰主要以昆虫为食,所食多为农、林、牧有害的昆虫,应加以保护。 |
分布信息 | 中国东南部地区至新疆等地(繁殖鸟、旅鸟),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岛、台湾(旅鸟、冬候鸟)。; 古北区的大部、阿拉斯加西部、埃及等地,冬季迁至非洲、印度、亚洲东南部。;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黄鹡鸰共分18个亚种,其中9个亚种分布于中国。 |
经济价值 | 黄鹡鸰主要以昆虫为食,所食多为农、林、牧有害的昆虫,应加以保护。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八卷 雀形目 (阔嘴鸟科 和平鸟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