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Ficedula strophiata (Hodgson, 1837) |
中文名 | 橙胸[姬]鶲 |
引证 | Siphia strophiata Hodgson, 1837. Ind. Rev. 1: 651 (Nepal).; |
俗名 | Orange-breasted Flycatcher; 柑胸鶲 ; 红胸石青; |
鉴定特征 | 雄鸟上体暗橄榄褐色,前额及眼上眉纹白色,胸部具橙色块斑。雌鸟似雄鸟,但前额和眼上无白色,胸部块纹浅黄色。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 上体橄榄褐色,腰部沾黄棕色; 翅上小覆羽暗灰,其余覆羽以及飞羽黑褐色,外缘以暗黄色狭边; 尾黑褐,除中央一对外,羽基均白; 额基黑,其上有一道白色横带,向后伸到眼的上方;白纹上面又有一道暗灰色狭纹,也伸至眼的上方。颏和喉黑色;胸橙红色,形成一显著的胸斑;下胸及胸侧暗灰, 向后逐渐变淡,到下腹,肛区及尾下覆羽转为白色;两胁橄榄褐色。 雌性成鸟 与雄鸟相似,但额基不具黑色,而代以狭小的污白色,并向后伸到眼的上方。颏、喉等均非黑色, 而代以橄榄黄褐色;上胸的棕色块斑形小而色亦浅淡;胸部灰色不显著,呈橄榄黄褐色;腹部和尾下覆羽均白色。 雄性幼鸟 (8月25日采自四川峨眉山)。上体褐色, 在头、颈、上背、胸侧混杂有暗黄色羽干纹。颏、喉已开始长出黑羽, 上胸部出显橙棕色胸斑。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蹠及趾暗灰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2) 12.6 129.7 12.3 73.2 58.6 18.5 (16.2) (106-142) (12-14) (69-77) (54-63) (17-20) ♀♀(3) 9.5,12(2) 128 12.8 67.8 51.7 16.8 (116-134) (12.5-13) (66-69) (50-55) (16.5-17)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多成对或单个活动于山地灌丛中间, 在西藏聂拉木地区,活动于2,000 m以下的阔叶林中,灌丛中;在秦岭南坡的宁陕,它在1350的山地,栖息于底枝,树椿或溪沟边的岩石上.往往从栖息处突然起飞至空中捕取昆虫为食;有时可以见到它从栖息的树枝上,降落到地面上,啄食昆虫.栖息时,不时地将尾羽向上翘起,并轻轻张开,露出白色的基部。5月在西藏聂拉木剖检一胃,内有叶甲; 在秦岭剖检一胃,内是甲虫及草籽等。它的繁殖时间,约在5月底6月初, 5月聂拉木雄鸟生殖腺已达 6 x 4 mm,显然已达到繁殖阶段。 6月上旬在珠峰地区猎获一雌鸟, 腹中有一枚将产出的卵,同时在一棵粗大冷杉树上发现有一个巢, 筑在离地面1.2m的树洞中, 巢宽45mm, 内垫松萝,羊毛和苔藓等。鸣声为细薄金属般的“tin- ti- ti”声,第一声响亮,后两声轻 (约翰·马敬能等, 2000)。 |
分布信息 | 只见于甘肃南部、陕西(太白山、佛坪)、四川、湖北西部、贵州(綏阳、贵定、罗甸)、云南(西北部、西部及南部)、西藏(南部、昌都西南部)(夏候鸟, 旅鸟)、云南东南部、广西 (冬候鸟)。; 印度阿萨姆邦, 尼伯尔, 苏丹, 克什米尔, 缅甸及东南亚地区。; |
分类学讨论 | Deignan (1940) 根据他采自泰国北部的一个没有胸斑的雌鸟 及de Shauensee 所报道的三个雄鸟, 提出1个新亚种 “Siplia strophiata asema “, 而郑作新等 (1965) 依据四川峨眉山和石棉所采的标本, 认为一个是橙胸姬鶲, 另一为非橙胸型姬鶲, 两者均在繁殖期中在同一地区采得,所以非橙胸型标本实难作为橙胸鶲的1个亚种, 同时由于橙胸型的雄性幼鸟亦具橙色胸斑,可见非橙胸型标本并非橙胸的幼鸟。从现有的生态,分布资料看来, 非橙胸型不是1个亚种,而只是橙胸鶲的个别的异型而已。 橙胸姬鶲全世界共有2亚种,我国境内只有1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 |